
1.求助者的資料
小麗,女,20歲,本科,大一學生,性格開朗。與父母關系良好,但父親酗酒,酒后會跟母親吵架,父母關系因此受到影響。高考結束后認識了一個男孩,兩人很聊得來,一個月后建立了戀愛關系,并告知了雙方父母。男孩是中專畢業,在工地上干活,已經工作了三四年,家里開始催促結婚的事情,而小麗還有三年才大學畢業。之后因為這個問題,產生過幾次爭吵,后來經過考慮,小麗同意先結婚,再繼續上學。可后來還是沒能夠維持這段關系,最終男孩提出分手。失戀導致小麗無法安心學習,經常以淚洗面,認為自己很差勁,很沒用。
2.咨詢過程
2.1了解問題階段(第1次):敘說故事
接納來訪者,引導其充分訴說故事,“雖然文化程度有差距,但是我們相處的過程中一直很和諧”、“我把他當作結婚對象相處的,可付出了那么多,最終他還是拋棄了我,我很沒用,什么都做不好,覺得現在的生活沒有意思”。
2.2問題解決階段第二階段(第2~4次):問題外化
把貼在“人”身上的標簽撕掉,問題和人是相互獨立的。把問題對象化,讓來訪者意識到自己不是問題,問題本身才是問題。這樣來訪者才能更客觀地看待問題,并獲得解決問題的力量。
為問題命名。向來訪者求證主題,強化人與問題的獨立。即明確“主線故事”聚焦之處,讓來訪者對問題有掌控。通過分析,小麗將問題命名為“無助的小孩兒”。失戀催生了這個無助的孩子,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將去向何方。這個無助的小孩兒,經常干擾小麗的學習,落下了很多課程,還要面臨考試,課余時間也讓小麗無法料理好生活中的瑣事,衣服攢了一堆還不洗,深夜無法入睡。
跳出問題看故事。提醒小麗更全面的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本身的途徑,并減輕負性情緒。自己能夠做些什么,拯救這個“無助的小孩兒”,讓她不再無助,也不再打擾小麗的正常生活。
尋找例外。發現故事中被忽視的內容,即尋找不符合問題故事的例外事件,幫助其認識到一些不被自己注意的積極事件。如小麗意識到“我在自己喜歡的專業課上還是能夠全身心投入的”、“雖然我不像以前那樣,每次換下來的衣服立即去洗,但我還是定時的換衣服,保持外貌的整潔”隨著例外的逐漸增加,自信心有所提高,也為重構故事打下基礎。
2.3效果提升階段第三階段(第5~7次):重構主線故事
例外事件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讓其產生新的視角。發現生活中的意義,來訪者能夠正常進行的事件越來越多,受干擾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變少了。之前由于自己對這份感情的珍視,不愿意面對兩人交往中不和諧的因素,而選擇回避這些信息。通過自己的反思以及與朋友的溝通,也讓其正視和男友之間一直存在的問題。內心原諒男友所做的決定和對其造成的傷害,坦然面對分手的事實。
2.4結束治療階段第四階段(第8次):儀式性強化
強化小麗的自我認同,并鼓勵其與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通過重要他人的見證,強化她的改變和成長。采用告別儀式,與過去的戀人告別,接納自己的過往感情經歷,并認真地渡過失戀階段,開始迎接新的生活。
3.結果
小麗自述:“現在心情平靜了很多,只是偶爾會想到這件事情,生活和學習狀態也逐漸恢復正常,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彌補這段時間荒廢掉的時光。還好我的大學生涯剛剛過去四分之一,我醒悟的還不算晚。我身邊的朋友都看到我這段時間的成長,并為我能夠走出失戀的陰霾而感到高興。這一段經歷,也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家人和朋友的重要性,我會更加珍惜那些愛我的人。我相信通過我自己的努力,我會變得更加優秀,也會擁有屬于我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