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般資料
來訪者:周某,男性,16,初三學生,與父母同住。母親為小學教師,父親經商。
個人成長史:獨生子,順產。12個月會說話,1歲會走路,3歲上幼兒園,當時能背很多古詩,深得父母喜歡。上學后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且助人為樂,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喜愛,并成為班里的小干部,由于各方面表現都好,從沒有被老師批評過。身體健康,未患過重大疾病。由于父親工作繁忙,在一起的時間少,母親溺愛兒子但更關心兒子的學習,對他要求嚴格。從小內向,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事力求盡善盡美。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因“害怕去上學”前來咨詢。
個人陳述:在四個月前,一次上課時打瞌睡,把書從桌子上推到地上,自己嚇了一跳,惹地同學們哈哈大笑,還受到老師的嚴歷批評,當時羞得滿臉通紅,心怦怦直跳,雙腿發抖。第二天上學時走到校門口就感覺緊張害怕、心里發慌,但還是鼓起勇氣走進學校。還沒上課,其他同學又在笑話我,上課老師也沒正眼看我。當時心里難受,結果一天的課都沒聽進去,回家飯也不想吃,晚上覺也睡不好。后來老師又提問問題,一緊張,又沒回答好,更怕回答問題了。后來,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回家批評了我,說我丟她的人了。當天晚上心里非常難受,一個人蒙著被子小聲的哭,徹夜未眠,心里感覺委屈。第二天走到校門口,心跳加速,雙腿打顫,走進教室突然覺得頭暈目眩,心慌胸悶,呼吸急促,全身發抖,大汗淋漓,送到醫院后癥狀消失,各項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出院后只要父母提起與上學有關的事就很害怕,情緒低落,驚慌,呼吸急促,發抖;如果不想上學的事,則一切正常。長此下去我自己感覺也不是辦法,也想再次回到學校去,希望咨詢師能夠幫助我克服對上學的恐懼心理。
三.觀察和他人反映
咨詢師觀察和了解到的情況:來訪者穿著整齊,講話聲音清晰,情緒低落,意識清楚,言語流利,思維邏輯性強,無幻覺、妄想,無智能障礙,自知力完整,心里痛苦,有明確的求助愿望。從進入咨詢室到交談結束,都表現得比較自如,但在談到上學的事情時,情緒明顯煩惱和焦慮。
來訪者母親反映:小周從小性格內向,聽話,從不與人發生沖突或爭執,也愛助人為樂,認識的人也都比較喜歡他;做事特別認真且速度較慢,因此常多次催促他,但就是快不了。學習還算不錯,自從被老師批評后,一提起上學就不高興,身體不舒服;能在家學習,跟親友交往正常。
四.心理測驗結果與分析:
選擇測試為SCL-90、SAS、SDS。
SCL-90:
因子 | 軀體化 | 強迫癥狀 | 人際敏感 | 抑郁 | 焦慮 | 敵對 | 恐怖 | 偏執 | 精神病性 | 其它 |
因子分 | 2.3 | 1.6 | 2.5 | 2.7 | 3.9 | 1.4 | 3.1 | 1.0 | 1.6 | 2.4 |
總分195,陽性項目數45個,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因子分明顯高于常模。
SAS: 粗分52分,標準分65 分,可能有中度焦慮。
SDS:粗分45 分,標準分56分,可能有輕度抑郁。
五.對來訪者目前身心和社會功能狀態進行評估分析
1.精神狀態:害怕,發慌,難受,情緒低落;認知正常;思維合乎邏輯。
2.生理狀態:失眠,頭暈目眩,心慌胸悶,呼吸急促,全身發抖,大汗淋漓。
3.社會工作與社會交往狀態:害怕上學,已基本不能上學。
4.問題的性質:來訪者主客觀世界統一,內在心理活動保持一致,人格無明顯異常,因此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來判斷,可排除心理異常。
5.原因分析:
生物學原因:來訪者16歲,處于青春期,內心沖突明顯,自尊心較強,心靈容易受到傷害,且內容容易泛化;醫院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社會原因: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呵護,形成了我不可能犯錯誤和別人不能批評我的錯誤認知;被老師批評的經歷了對小周來說是剌激強度較大的負性生活事件,自信心、自尊心嚴重受挫。
心理原因個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嚴格;錯誤觀念,認為自己不該犯錯誤和不應該受到別人的批評;對現實問題的誤解或錯誤評價:擔心上學后不會回答老師的問題,害怕同學們取笑;持久的負性情緒記憶:被老師批評的事情一直困擾著自己。
六.根據資料,可以將來訪者診斷為學校恐怖癥。診斷依據如下:
1.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來訪者主客觀世界相統一,無幻覺;來訪者的知情意協調一致,無情感倒錯;來訪者人格穩定性并沒有發生變化,所以排除心理異常的診斷。
2.根據來訪者體檢結果,排除器質性病變。
3.診斷為學校恐怖癥依據:對上學表現出明顯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發作時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一想到上學就會出現驚慌,呼吸急促,發抖等感覺恐怖的癥狀;出現學校恐怖有三個月的時間,且與創傷事件有關;對恐怖的處境(學校)有回避行為,已經基本不能去學校,造成社會功能嚴重受損;自己明知道懼怕上學過分、不合理、沒必要,但仍無法控制;有自知力,能夠主動求醫;智能完整,能夠在家完成學業。
4.根據來訪者雖有情緒低落,但不是主要癥狀,也沒有興趣缺乏、自罪自責、自殺意念等癥狀,排除抑郁癥。
5.根據焦慮癥和恐怖癥都以焦慮為核心癥狀,但兩者有不同:形成恐怖癥的焦慮是由特定的物體或處境引起的,為了減輕焦慮有回避行為;焦慮癥的焦慮是沒有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排除焦慮癥。
七.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作出的評估與診斷,與來訪者通過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消除小周對上學、對老師和同學的懼怕;在日常生活中適當運用放松技術,以降低焦慮水平,改變其對學校的恐怖行為;增強其上學的自信心。
2.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提高有效處理各種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強其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的心理健康和發展,達到人格完善。
八.咨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詢方法與原理:系統脫敏療法
系統脫敏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稱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普通過對動物的實驗性神經癥研究創立和發展的。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癥焦慮、恐懼的情境,并通過心理的放松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系統脫敏法的程序是逐漸加大刺激的程度,當某個刺激不會再引起求治者焦慮和恐怖反應時,施治者便可向處于放松狀態的求治者呈現另一個比前一刺激略強一點的刺激,如果一個刺激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怖狀態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經過多次反復的呈現,他便不再會對該刺激感到焦慮和恐怖,治療目標也就達到了,這就是系統脫敏療法的治療原理。
系統脫敏法有三個步驟:學習放松技巧,構建焦慮等級,系統脫敏。
2.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2.1求助者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向咨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積極主動地與咨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
權利:有權選擇或更換咨詢師;有權提出終止咨詢;對咨詢方案、咨詢時間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義務:遵守咨詢機構的相關規定;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尊重咨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咨詢師。
2.2咨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并說明保密例外。
權利:有權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提出轉介或終止咨詢。
義務: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遵守咨詢機構的有關規定;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面的內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詢時間和費用
咨詢時間:每周一次,每次50分鐘左右。
收費:免費。
九.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1.診斷評估與確定咨詢目標 2.學習放松技術3.構建焦慮等級3.實施系統脫敏5.鞏固咨詢效果并結束咨詢
1.診斷評估與確定咨詢目標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詢:
目的:收集資料,建立咨詢關系,進行心理診斷,確定咨詢目標。
方法:在咨詢開始時,充分尊重小周,用開放性提問收集小周的詳細資料;通過傾聽、共情、無條件地積極關注,讓小周盡情傾訴,與小周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并完成心理測驗。
2.學習放松技術
第三次和第四次咨詢:
目的:通過進行放松訓練,能夠熟練掌握放松技術。
方法:建立在良好的咨詢關系上,先讓來訪者以自己最舒服的姿勢躺下,然后播放事先錄好的放松指導語,引導來訪者進入放松狀態,最后要做到面部肌肉放松,大概要三十分鐘,之后結束本次咨詢并給來訪者布置作業,回去之后每天練習兩次,一次20-30分鐘。第四次咨詢要檢查作業并繼續做放松訓練,來訪者掌握技術之后,要求回去之后繼續堅持訓練,并商定下次咨詢任務和時間,要求來訪者除了做放松訓練之外,另外要考慮自己對不同焦慮情景的恐怖程度及順序。
3.構建焦慮等級
第五次和第六次咨詢:
目的:構建出級差均勻、循序漸進的等級水平。
方法:會談。
過程:找出小周上學過程中感覺恐怖的環節,按各環節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據0-100單位計。
咨詢師:現在需要使用一張焦慮等級量表來測量你對上學的焦慮程度,表上有0-100單位,0 是絕對平靜,100是極度恐怖,即驚恐體驗。那么你現在的焦慮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來訪者:(想一想)10吧,因為我是害怕上學才來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覺與學習也有關系,所以我也感覺有點緊張。
咨詢師:晚上準備明天要上學的東西,如整理書包呢?
來訪者:15-20。
……
根據同小周的談話,共同商定建立的焦慮等級為9級:上學前一天晚上睡前為20;早上起床為30;走出家門為40;上學的路上50;走到學校門口為60;站在教室門口70;坐到座位上為80;跟同學講話為90;上課老師提問為100。
家庭作業:根據設計的焦慮等級,讓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練習,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鐘。
4.實施系統脫敏
第七至十一次咨詢:系統脫敏治療
分為兩個過程:
4.1想象脫敏
通過想象喚起小周對上學的焦慮狀態,評估焦慮水平,然后運用放松技術進入放松狀態,再次評估焦慮水平,直至焦慮水平達到最低值為止,每次可進行1-3個等級,視情況而定。
咨詢師:現在開始放松,當你感覺全身肌肉已經放松之后,伸出右手食指告訴我。
來訪者:(5分鐘后伸手示意)
咨詢師:現在的焦慮程度是多少?
來訪者:0。
咨詢師:好,現在閉上眼睛想象你收拾書包,準備明天上學,情景在腦海中出現時用食指示意。
來訪者:(30秒后伸出食指示意)
咨詢師:現在的焦慮程度是多少?
來訪者:10。
……
按照建立的焦慮等級逐步脫敏,在想象中反復呈現焦慮情景,直到焦慮程度降到20以下,再進行下一等級的訓練,一次治療可推進幾個等級,經過5至6次的脫敏治療,小周在想象老師提問時不再感覺到恐懼緊張。
4.2現實脫敏
在想象訓練達到目的后,由母親陪同進行實際情景演練,從以下幾個情景觀察小周的恐懼反應:從家里出發準備去上學;坐平時所坐的公交車上;走到學校門口;進入學校;走到教學樓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門前;進入教室。在每一個具體的情景中,如果小周出現恐怖反應,則立即就地進行放松訓練,達到完全放松狀態時再進入下一個情景。通過不斷的訓練,最后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小周,小周剛開始仍能感到焦慮,但通過放松訓練焦慮程度減輕,繼續進行放松訓練時已不感到焦慮且正確的回答了老師的提問。
5.鞏固與結束階段
第十二次咨詢,施測SCL-90、SAS、SDS,并與前測對照。對前面的咨詢過程進行總結,請小周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并總結整個咨詢過程中小周的成長。小周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斷運用放松技術來面對種種挫折和提高自己。
十.咨詢效果評估
1.來訪者對咨詢效果的自我評估:小周不再對上學恐懼,對自己的改變也非常滿意。
2.來訪者社會生活適應狀況的改變的客觀現實:小舟不再對老師的提問感到恐懼,能專心學習并積極主動地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學習效率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3.來訪者周圍人士特別是其母親對小周的改善狀況的評定:每天能快樂的上學,并主動完成家庭作業。休息也非常好,母子關系更加和睦。
4.治療后心理測驗的結果:
SCL-90:
因子 | 軀體化 | 強迫癥狀 | 人際敏感 | 抑郁 | 焦慮 | 敵對 | 恐怖 | 偏執 | 精神病性 | 其它 |
因子分 | 1.9 | 1.6 | 1.7 | 1.7 | 2.0 | 1.4 | 1.9 | 1.0 | 1.6 | 1.6 |
總分149,陽性項目數36個,除焦慮外,其它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圍。
SAS:粗分40分,標準分50,提示沒有焦慮。
SDS:粗分36分,標準分45,提示沒有抑郁。
5.咨詢師的評定:小周在情緒、認知和獨立性方面都有了進步,自我評價更加積極和客觀了,敢于面對挫折和困難。
十一、總結
在本案例中,咨詢員與小周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全面地掌握了小周的情況,取得了小周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詢中得到小周及其母親積極的配合。小周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礎。咨詢員針對求助者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以及具體情況,在咨詢過程中應用系統脫敏法消除了小周對上學的恐懼情緒和行為,取得了良好的咨詢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建軍.我是誰——心理咨詢與意象對話技術.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7
2.許又新.心理咨詢與治療原理及實踐.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5
3.[美]Karen Horney.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陳收,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0.10
4.[英]麥克里奧德.心理咨詢師手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6
5.[美]I.D.Yalom.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給新一代治療師及其病人的公開信.張怡玲,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9
6.[美]Gerald Corey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第7版).石林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9
7.http://baike.baidu.com/view/160257.htm
8.菲利普·津巴多,邁克爾·利佩.影響力心理學.鄧羽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9
9.李中瑩.重塑心靈(修訂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3
凌云
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