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各位心理咨詢同行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同事二大爺最近抑郁,你和他聊聊吧!”、“不就是和人聊聊天,為什么要收錢?”、“看病掛號才幾塊,心理咨詢憑什么這么貴?!”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心理咨詢中的咨費問題——心理治療與咨詢是否應該收費,為什么要收費?
--------->>
付費對心理咨詢的療效有促進的作用
<<---------
心理咨詢付費是通過來訪者適當的經濟付出,使他看重和珍惜咨詢過程,調動內在動力,不斷進步,最終獲得滿意療效的必要條件。心理咨詢鼻祖弗洛伊德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不收費的心理咨詢(治療),對來訪者的療愈無益。不付費的心理咨詢,來訪者是不大可能重視咨詢師的協助的,也未必真的想付出努力去改變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況。
>>>>
心理咨詢付費有一定的心理治療和不良人格矯治作用
心理咨詢的過程需要咨訪雙方配合,共同付出努力。在免費的心理咨詢中,來訪者往往缺乏探索自我和改變自我的動力,總希望等待咨詢師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種等待他人援助而自身不作為,不付出卻想收獲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有失偏頗的觀念,不利于來訪者真正做出改變。付費可以衡量來訪者改變意愿的強烈。有些咨詢師個案咨詢收費相當昂貴,愿意付出這么昂貴的咨詢費用的來訪者,其強烈的改變意愿也許已經是良好的動力了——朝向人格整合和健康的動力。
同時付費服務對來訪者的就診行為也是一種行為上的規范。在約定的時間內按與咨詢師約定的內容進行咨詢,本身對增強咨詢者的自我意識、責任心、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積極作用。
而且有趣的是,來訪者付費的狀況還呈現了他與金錢的關系,有人爽快地一次付清整個療程,有人來一次付一次、每次付款磨磨蹭蹭,有人總想講價……咨詢師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更好地理解來訪者、理解來訪者呈現出的癥狀。
>>>>
心理咨詢付費有利于咨詢過程的持續和心理問題的徹底解決
來訪者付費可以減少內疚感和人情債。心理咨詢師幫助來訪者,如果不收費,來訪者會感覺內疚,給別人增加麻煩,心理上也許會感覺不安,欠別人的人情,不好意思一次、再次、多次前來求助,不利于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的連續和堅持,容易使心理問題中斷治療,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和康復。
>>>>
心理咨詢付費提升了來訪者的安全感
很多心理問題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引起的,來訪者付了咨詢費用,感覺心理咨詢師幫助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咨詢師不盡力,還可以有法可依,這為心理咨詢上了保險,提升了來訪者的安全感,有助于心理問題的調整與轉化。
--------->>
付費有利于咨訪工作關系的良性發展
<<---------
來訪者都是帶著困惑和問題來找咨詢師的,咨詢師隨意地動動嘴皮子簡單談聊或天馬行空談著好玩都是無法真正幫助到來訪者的。心理咨詢是建立在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基礎上的一種建設性交談,不是隨意聊天,而是有著嚴格操作規范和科學嚴謹性的咨詢(治療)過程。其中,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是咨詢產生效果的關鍵所在;咨訪雙方厘清身份、保持距離(保持單一的咨訪關系)是保證咨詢效果的必要手段。
不收費的心理咨詢往往都是較隨意的,咨詢師和來訪者的責任、義務關系曖昧不清,或變成一種權利關系或產生不必要的罪惡感,從而影響到咨詢效果。
為建立規范、良好的咨訪關系,咨詢師收取一定的咨詢費用,與來訪者形成一種契約關系。符合法律的契約關系是當今市場經濟之中最可信賴和依靠的關系。來訪者通過付費表明了誠意和信任,為節約時間將主動配合按時就診,咨詢師則承擔了義務和責任,雙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咨詢效果才能得到保證。
所以,付費,是為了咨詢師和來訪者保持現實上的距離,明確了咨詢師的責任和義務,也同時明確了來訪者的權利和責任,確保咨詢師和來訪者保持工作關系,促使咨詢有效進展。
--------->>
付費是咨詢師持續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保障
<<---------
心理咨詢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心理咨詢師付出的勞動和時間理應得到報酬。
>>>>
心理咨詢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
心理咨詢是一個精神和靈魂的參與過程,咨詢師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腦力和寶貴時間,這是一個以自身人格為工具的、不斷損耗的過程,而不是快樂輕松的海闊天空。因此,心理咨詢需要心理咨詢師有很好的自我關照、自我修復的能力,這本身是很耗竭和存在一定風險的。
>>>>
心理咨詢是360行中的一行職業,任何職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可以賴以生存
心理咨詢和其他行業一樣,以工作維持生計。心理咨詢師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是用專業知識吃飯的普通人,同樣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生活和生存。心理咨詢師出門在外同樣需要消費,住房、吃飯、去商店、去飯店、去學習和培訓,同樣需要付費給別人。如果一個職業不能維持生計,這個職業自然無法發展和存在長久。有所報酬和有所收獲是每個人選擇職業最基本的動機,心理咨詢師也依然,餓著肚子的心理醫生絕對無法好好工作。心理咨詢師必須在沒有生存壓力的前提下投身心理咨詢事業之中。
>>>>
心理咨詢同樣是一種醫療消費,心理感冒和身體感冒一樣
身體感冒了,我們去打針吃藥,一般情況,去醫院打針一天的費用就要幾百,如果連續打針一周,就是上千的費用。如果是其他身體疾病,醫療費用就更不是心理咨詢費所能及的了。到醫院大把大把的錢必須消費,看心理醫生就應該免費嗎?
心理咨詢師是一種職業,心理咨詢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咨詢師付出的勞動和時間理應得到合理的報酬,是正常的職業勞動收入。也只有當咨詢師的實際勞動獲得相應的回報,才能使咨詢師在沒有生存壓力的前提下投身心理咨詢事業之中。
>>>>
心理咨詢與治療是一門昂貴的職業
心理咨詢師為了不斷提高業務水平,保持良好的咨詢、治療狀態,更好地為來訪者服務,必須終其一生連續不斷地參加業務學習和交流,并到資深同行那里接受督導(國外的精神分析師動輒都要做連續7、8年的自我體驗,最少也要每周一個小時),這些學習過程也都是付費的,而且價格不菲。所以說,心理咨詢是一門“昂貴的手藝”,不收取適當的費用,就不可能維持心理咨詢行業的正常、良性發展。
因此,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理應收費,這不僅是保護咨詢師的利益,同時也是為了保護來訪者的利益。
(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