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常常出現的情況,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順利、交際出現問題等等都會導致我們的情緒出現。
今天,我們所講的主題是:不要把情緒帶回家!每個人在“家“中的身份是多重的,是父母的子女;是夫妻關系的另一半;是孩子的父母。這里所講的家,需要對號入座,分婚前婚后。
為什么不要把我們的負面情緒帶回家呢?很多人或許有這樣的疑問,把在外面所經歷的不開心,與家人聊聊,不是更好嗎?如果您的家庭以及您的家人是能夠和諧共融相處、沒有內部家庭問題的情況下,這種方式當然是最好的,因為您能可以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并合理的處理你的情緒。可是,在我接觸的案例中,真正有這樣理想狀態下的家庭,有多少呢?
家,由家人組建,完整的家庭狀態是夫+妻+子女,這是一個整體(注意這里所指的家暫時不計爺奶姥爺那一輩的);這個整體里,會有屬于這個家的集體潛意識;這個集體潛意識是由夫+妻+子女的潛意識共同形成的;除了潛意識,這個家同時存在著共同的意識、意志,這些是在這個家從父母相識到結婚到生育、生活中形成的顯性行為習慣。理解我的文章的標題,需要記住你是身處這個家、這個整體中的一員,有著影響家庭顯性行為習慣以及家庭集體潛意識的作用就可以了。
根據上述概念,不要把個人負面情緒帶回家的展述就容易理解了。為什么呢?這里留給你一段思考的空間。閱完本文后繼續留言討論。
舉個例子:某君是某公司一職業經理人,作為業務部門的負責人,業績是每月必須完成的任務,否則.......某君每月月中的時候壓力特別大,月中數據一直不理想,需要部署更多的策略促成業績任務的完成;可想而知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久而久之,某君的脾氣開始變得暴躁;轉任業務部門負責人前,某君的家庭還算是不錯的,小孩讀二年級,成績中上,妻子為某公司文員,工作壓力不大;偶爾有些小摩擦,也是”耍花槍“。隨著時間推移,某君在業務職位上工作的時間越久,很多當天工作時間內未完成的工作也只能下班后遠程直接指控,暴躁的脾氣可開始在家里蔓延了......后面的情況也就如電視劇情發展一樣:夫妻分居、某君心理也出現了障礙、孩子成績也受到了影響;后來經過一系列的咨詢調整,包括對其妻子、孩子進行心理調整、干預,這個小家庭逐漸恢復了以往應有的活力。案例中的某君的行為,是把工作中的壓力導致情緒暴躁帶了回家,從而點燃了”家”的集體情緒,前面也有講,夫妻偶爾會有些小摩擦,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某君把情緒帶了回家,打破了這個家的整體的原有的平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這樣的失衡狀態下,很多很小的事情會被無限放大,......
既然老師提倡不要把情緒帶回家,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那些負面情緒,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以穩定的狀態回家?這里有幾個小方法:1、找個安靜些的地方,端坐,把當天所有的經歷全部放空,讓自身放松,聆聽身處環境的聲音,調整自己的呼吸,力求均勻呼吸5-10分鐘;2、適當做些小運動,如快步走、慢跑、瑜伽等;3、找個沒人認識的咖啡小店,讓自己靜靜的思考,靜思當天令你出現負面情緒的經歷,以第三者中立的角度重新的過一遍,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拋磚引玉,讓看到文章的朋友內心種警惕的種子,隨時保持醒覺,不要因為自己的一些情緒影響了家。但也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朋友也會為了不影響家,會把情緒壓抑在心里,這也是不正確的做法,壓抑久了,也會積累成為其他的心理障礙。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