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 并非所有的強迫都是壞事
個人原創
王滋
發表時間:2021-02-23 13:40:33
557
0
1

六十七 并非所有的強迫都是壞事
筆者在咨詢了上百個強迫癥個案之后,發現強迫癥病友們在談到“強迫”這2個詞的時候,都感覺不舒服,大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感覺,而且有很多病友在咨詢中經常問我:“你教我們的暗示自己,不也是“強迫”嗎”等之類關于強迫的問題。現在我就在這兒和大家我對“強迫”的一點看法。
我覺得“強迫”并不是個貶義詞。因為許多科研項目,許多醫學手術 都需要當事人反復檢查,反復印證,從廣義上說,這也是“強迫”,這是強迫檢查。但是我們對待這種“強迫”,不但不批評,甚至要鼓勵,因為這些項目,這些手術不能輕易的出差錯,否則損失的將是數以萬計的金錢,甚至人的生命。這種“強迫”是正常的,這種“強迫”是值得提倡的。
那么大家為什么這么排斥強迫呢?我覺得大家是把“強迫”和 “因強迫產生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感覺”聯系起來了。因為“強迫”和“強迫”所造成的焦慮和痛苦是往往是同時發生的,漸漸的,大家就把“強迫”和“因強迫產生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感覺”等同起來了,混淆在一起了,對待痛苦,大家正常是排斥的,所以對待“強迫”,大家就排斥了。
告訴大家強迫是中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在治療過程中,不要一遇到事情就想“它是不是強迫啊”,更不要對“強迫”產生抵抗,產生排斥,否則你會在治療的路上越走越遠。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1人已贊
作者文章
強迫癥狀背后的焦慮
文章探討了強迫癥狀焦慮背后的完美主義動機,指出由于這種動機脫離現實而無法實現,因此焦慮的處理方式不是解決強迫癥狀,而是與之共存,讓焦慮自然消散。
522
4
2
一則強迫思維痊愈的案例
這篇文章詳細記錄了17歲青少年小剛通過心理咨詢和治療逐步克服強迫癥的過程。文章通過20多次咨詢的詳細對話,展現了心理咨詢師運用森田療法幫助患者理解癥狀、改變認知、最終實現康復的完整歷程。案例生動展示了強迫癥的形成機制、治療方法和康復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
11690
17
1
一則強迫行為痊愈的案例
文章詳細描述了一位35歲女性小紅(化名)因艾滋病恐懼導致的強迫洗手行為的心理咨詢治療過程。心理咨詢師通過認知療法、系統脫敏法和滿灌療法,幫助患者逐步控制洗手行為,從每天500多次減少到20次左右,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1711
5
0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