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的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然而,好孩子是管出來、打出來的嗎?管出來、打出來的又都是健康的孩子嗎?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孩童時代。那個時代我們年少無知、不諳世事。有的時候,既天真、幼稚、又膽小;有的時候,卻草率、冒失、又魯莽。
我們并不了解是非曲直,更不懂得善惡對錯。而父母就是我們的人生領路人。
我們觀摩著父母的一舉一動,笨拙地模仿進行著生活的互動。時而受到表揚夸獎,時而卻受到批評責罵,有時候什么都沒有,只是無盡的冷漠……
有時候,大人們會說:這是愛我們的表現。然而,這份愛,有時候太甜,讓我們得意忘形;有時候太苦,讓我們不堪承受。
最讓我們招架不住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才”式的嚴苛教育,我們無法反駁、更無力反抗,一邊聽著父母說都是為了我們好,一邊陷入了深深的絕望。
回想一下,我們中有多少人經歷過童年棍棒的陰影?就深知那種滋味并不好受。需要讓我們代代傳承下去的是愛,而不是傷害。如果愛孩子,請給予孩子人格的平等和尊重。
每年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叫拒絕體罰日 、無巴掌日。最初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發起。節日通過各種活動,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及民間組織參與此盛事。
我相信父母大都深深愛著子女,然而,愛之愈深、責之愈切。父母把太多的愛與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一旦孩子與自己內心的期待有半點偏差就會大發雷霆,甚至大打出手。
棍棒,要么讓孩子變得膽小畏懼,要么讓孩子變得兇殘暴力。這都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父母給予的愛是真的,而打在身上的痛也是真的。有時候,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里,最終兩敗俱傷。
這時候,我們需要深刻地反思,除了打罵巴掌,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呢?是溝通、是理解、是接納。以平等的人格與孩子架起溝通的橋梁,傳達父母內心深處的理解與無條件的接納,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給予愛和包容。
然而,如果過去的歲月里,你不小心傷害了孩子,請對孩子說:“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對于孩子的點滴進步說:“我為你感到驕傲”,同時,也表達來自心底的呼喚“我愛你”、“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讓我們把所有的打罵都換成愛的語言!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