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里最大的災難,是想把兩個人過成一個人
個人原創
劉月鵬
發表時間:2022-09-25 15:37:11
1166
0
4

在親密關系里,我們總有這樣的幻想:你應該知道我在想什么,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
當伴侶get不到對方的點時,就會止不住地懷疑:
?
? 他在想什么呢?
? 他是不是有了別人?
? 他是不是不在意我了?
? 他怎么不如剛認識時能知冷知熱了呢?
?
01
成年人的共生,遠比母嬰共生更加可怕
?
共生(symbiosis)是一種不分開的生存狀態,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動物、植物、菌類以及三者中任意兩者之間都存在‘共生’。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其中一方便無法生存”。(引自百度百科)
?
母嬰關系共生是自然界共生關系的一種,是嬰兒自出生至6個月大、離不開媽媽時刻照料和喂養的一種狀態,比喻嬰兒與母親無區別地在一起的內心體驗。
?
心理學家馬勒認為,共生是從出生的第二個月開始,嬰兒朦朧地意識到一個滿足需要的客體,這就是正常共生的開始。此時嬰兒感到與母親一起似乎是一個全能系統,有無界限的海洋感,存在兩人有共同一個邊界的妄想,一種心理融合狀態。
?
成年人的共生,是心理和生理的雙重粘合,是一種“巨嬰”般的失能。它更多地表現在心理上對另一個人吞噬般、壓抑的依賴。
?
小李說,丈夫剛認識時覺得他是個依戀她的男生,在關系中她覺得被需要。但沒想到結婚后,這種依戀變成了“病態性依從”。他一方面很想隨時在妻子身邊,另一方面想隨時控制她,每小時要妻子報告行蹤,以致于幾乎“形影不離”。這樣的感覺,讓她很窒息。
?
丈夫卻有他自己的內在邏輯,他說:“你是我的妻子,那就是我唯一的關系,你得圍繞著我轉。夫妻本是一體的。”
?
02
幻想中理想化的夫妻同體,是怎么來的?
?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
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期待:你喜歡我,我們就應該時刻在一起。
?
但是,期待,恰恰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待,讓我們對伴侶多了一份不屬于自己的盼望,它會時不時地不被滿足,而扼殺了關系。
?
那么,這種幻想中的夫妻同體,是怎么來的呢?
?
一是,家族習慣的“世襲罔替”。上一代的“巨嬰”父母為下一代傳承,不管這種傳承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如果下一代沒有覺察,就無法改變,無法走出這種“世襲罔替”的惡性循環。
?
在他成長養育的過程中,他的分化是不健康的或未完成的,所以仍然存在著“臍帶粘連”的現象,對伴侶間的理想化的一體化就出現了。
?
二是,自身的嬰兒化情結未消解。在嬰兒的世界里,他是害怕媽媽離開的,那會給他帶來死亡的威脅,所以在他尚在年幼的階段里需要母嬰共生。
?
他會在無意識中把妻子當作媽媽。有的妻子會在潛意識里把丈夫當作爸爸。
?
男人在夫妻日常生活中,喜歡把頭埋在妻子懷里,在無意識中尋求“媽媽”的安慰。
?
有的妻子會在夫妻相處中稱呼丈夫為“爸爸”。
?
在夫妻關系中,做彼此的“精神父母”是需要的,但它應該是偶爾的、合適的才好。也就是,男人把妻子當媽媽,感覺到依戀和溫暖,妻子把丈夫當爸爸,感覺到被保護和愛,這樣的場景和時機不能每天發生,否則就變了讓人難以承受的關系的索取了。
?
三是出于內在安全需要的防御。有一種安全叫: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同樣,有一種不安全也叫:我找不著你,你找不著我。
?
嬰兒由于自體能力的不足,需要媽媽時刻在身邊照料,他需要奶水的營養,也需要擁抱的身心安撫。母嬰共生、融合機制,形成了早年個體成長需要的防御系統,他需要依賴于他人而存活。
?
而成年人是分化后的個體。對分化不全的或處于半分化的個體來說,與媽媽的原始共生依戀,就不自覺地轉化為對妻子的共生依戀,想把兩個人過成一個人。
?
此時,彼此都會有一個愿望:你需要按我的意愿來做我希望做的事,你也需要按我的想法來達到我的要求。
?
03
親密關系應該怎么經營,才是最舒服的?
?
親密關系不能把兩個人過成一個人,但也不意味著親密與融合的不可能。親密關系的開始階段,兩人的共生融合是較高的。親密關系初期,人體內“戀愛激素”苯乙胺大量分泌,從而使伴侶雙方甜而不膩。據統計,在熱戀的第3個月開始,苯乙胺分泌水平可能只有熱戀期間峰值的1/4左右,之后在大約7年的時間內,完全恢復到戀愛之前的水平。這正是七年之癢的科學依據。
?
舒服的親密關系,是一種心理上的相互感應。電影《星愿》有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說“我愛你”。這樣的距離固然不是我們想要的。
?
所以,我們應該找到合適的距離。
?
首先,伴侶猶如拼圖,需要有差異地契合。
?
拼圖之所以是拼圖,是因為需要按紋路和規格“拼”在一起,紋路對了,吻合就越好。伴侶就是一種有差異地契合在一起的“拼圖”。
?
根據親密關系理論,伴侶關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個方面存在程度差異:了解(knowledge) 、關心(care)、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 、相互一致性(mutuality) 、信任(trust)以及承諾(commitment)。
?
在親密關系的四種類型中,安全型的依戀關系是這樣的:容易接近他人,也可以被他人接近,它是安全的,也不是被吞噬的,是有邊界的。
?
其次,放棄共生幻想,你仍是你我仍是我。
?
放棄共生幻想,才能回歸關系的真相。父母與子女,終其一生是漸行漸遠的。
?
而夫妻關系,從兩個陌生人,變成一家人,是為了在一起,但其實質仍舊應該回到兩個人的事實上來。你是你,我是我。
?
安妮寶貝的作品《眠空》有句話:“接受無常,接納完整的存在,而不試圖重新塑造,也不扭曲自己和他人。關系第一原則,應是允許他人以獨立和自愿的方式存在。”
?
小菲(化名)說:我一直想讓我的先生按我的方式和我溝通、生活。經過探討和覺察,我才發現,我改變不了他。我還是那個說話較多的人,他依舊是個沉默而被動的人。但我們仍然可以在一個主動一個被動的模式中互相欣賞,從而自在地活著。我為什么要他變成和我一樣的人呢?
?
最好的愛應該是:愛其所是,而不是“愛我所愿”。
?
再是,縫隙的存在,是為了讓陽光照進來。
?
親密無間的距離,是共生現象的特點之一。但也無助于成年個體融合焦慮的解除,成年人的世界應該是有距離的、分化的。
?
“刺猬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這個比喻來自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這也是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
?
小李的丈夫和小菲,都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即把親密關系距離降到了0甚至期待降為負數,以致于導致控制和過度融合。
?
在沒有縫隙的夫妻或伴侶關系中,陽光進不來,就無法晾曬因關系事件被氧化后形成的霉點,關系又怎么健康而長久呢?
?
所以,最舒服的親密關系應該是:不遠不近地、有距離地在一起。當我需要你時,你在我身邊。當我需要空間時,我們能舒服地離開一會。
?
文:劉月鵬(碩士學歷、高級職稱,心理學博士課程班,整合動力取向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注冊心理師(X-21-650)、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廣東省心理學會終身會員暨臨床心理與督導專業委員會成員、廣州市心理咨詢協會會員、曾奇峰及叢中博士精神分析學員、ACT咨詢師(中國訓練營第二期)、性與親密關系咨詢師。從事心理咨詢10年,咨詢時數7800余小時,其中在全國著名心理咨詢品牌某心理平臺預約咨詢人數超過3200人次。)
?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4人已贊
作者文章
被標簽化的人生里,你的功能是怎樣被忽悠“瘸”的?
文章探討了養育者對孩子的標簽化如何影響其成長軌跡,導致自尊被打壓、成長被否定和命運被限制。通過心理學實驗和真實案例,分析了標簽化的嚴重后果,并提出了質疑過去、推翻舊有標簽和學習成長自己等突破方法。
1186
6
0
當婚姻毀了我前半生,后半生如何涅槃重啟?
這篇文章探討了女性在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創傷和挑戰,分析了關系中的不公平現象以及如何通過自我認識和療愈實現重生。文章通過真實案例和心理分析,為女性提供了走出困境的建議和方法。
1176
7
0
親密關系里最大的災難,是想把兩個人過成一個人
本文探討了親密關系中的共生現象,分析了成年人心理依戀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經營健康親密關系的建議,強調保持適當距離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1166
4
0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