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1歲,其實人本身就對理想與目標具有主觀能動性,對任何事情抱有希望,才有對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對任何事情無望的時候,這種主觀能動性就會失去實踐的動力,這大概就是人性的惰性,沒有人會對無望的事情過分執著,過分執著的,只不過是特別期待罷了。。
5個擁抱
24條評論
437次閱讀

網友
心理學應該看什么書比較好
2025-03-28 04:51:13
任何心理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潛意識的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超我無法再控制本我而導致的。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之前一個人對某個事情或許抱有希望,最后到絕望而產生的潛意識與意識的失調而導致心理疾病。
信仰很重要,信仰是貫穿人的一生的,當它改變,它可以崩塌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也是引發潛意識對意識反抗的源頭。當你有心理疾病的時候,你一定要正確的認識你當初的信仰是什么,最相信的事是什么。為什么會導致自己心理失調。
關于意識與潛意識也存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表現在他們之間相互制約。統一表現在他們加起來就是整個人腦。量變質變表現在,當潛意識在超出接受合理范圍的容忍度的時候就會對意識產生對抗。否定之否定規律表示,人最初對自己必然有一個先肯定的過程,再否定,再否定之否定。這就是我們經驗不斷豐富的原因。
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成熟的過程,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是曲折坎坷不平坦的。
信念從哪來,從樹立自己的理論信仰而來。相信自己的理論信仰,才能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改善自己就不會有所謂心理疾病和心理缺陷了。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正確認識自己。談到了很多哲學和心理學的學術名詞來分析問題。
我接觸過一些多重人格,戀物癖,焦慮癥,恐懼癥等等有心理疾病的人。他們往往有自殺傾向,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的理論和理論信仰,也不是很充分的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行為。
自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只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