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追蛇定律(面對傷害你的人時,不要報復,不要仇恨,只需要記住追蛇定律) 面對傷害,我們會感到憤怒、委屈,甚至想要報復。 但報復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傷害,與其窮追不舍,不如及時止損。 這在心理學上這叫做:追蛇定律。 01?什么是追蛇定律 如果一個人被毒蛇咬了,不是先去處理傷口,而是憤怒地拿著棒子去追打那條蛇,想要報仇雪恨,結果可能因耽誤了治療時間而毒發(fā)身亡。 在人際關系中,追蛇定律體現(xiàn)為當我們受到他人傷害后,難以釋懷,陷入一種不斷追擊傷害源頭的心理狀態(tài)。 02?追蛇定律的危害 2.1 自我內耗嚴重 持續(xù)沉浸在被傷害的情緒中,反復回想那些不愉快的經歷,會使憤怒、委屈、不甘等負面情緒愈發(fā)強烈。 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讓我們陷入自我內耗的深淵。 2.2 關系徹底破裂 一旦陷入追蛇定律,我們往往會將大量精力耗費在對傷害自己的人的追究上,不斷指責、爭吵,試圖讓對方認識到錯誤。 可這種做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矛盾進一步激化。 2.3 錯失關系修復機會 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報復和仇恨上時,就會忽略關系修復的可能性。 每段人際關系都有其珍貴之處,即使受到傷害,也并非毫無挽回的余地。 但追蛇定律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錯失與他人和解、重建關系的機會。 03?追蛇效應給我們哪些啟發(fā) 3.1 過于內耗時,及時止損 當在人際關系中受到傷害時,要立刻意識到止損的重要性,將注意力從傷害源頭轉移到修復關系上。 3.2 消除負面情緒后,主動溝通 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避免被負面情緒左右。 當察覺到自己陷入憤怒、怨恨等情緒時,嘗試通過深呼吸、散步等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 只有在情緒穩(wěn)定、理性的狀態(tài)下,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3.3 學會處理傷害和沖突 把每一次在人際關系中受到的傷害都當作成長的契機。 反思自己在這段關系中的行為和決策,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與人相處的智慧。 04總結 在人際關系中,傷害在所難免,但追蛇定律提醒我們: 不要讓報復和仇恨成為我們的枷鎖。 通過正確認識追蛇定律,深刻理解它在人際關系中的危害,并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發(fā),我們能夠在面對傷害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選擇。 你的人生價值,不取決于別人如何對待你,而取決于你如何對待自己。
0 0
-
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不斷的跟別人講道理,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不辯,三觀不同,浪費口舌
-
人過得很好的時候,就會原諒很多事情,自己內心有了力量,就懶得跟外界較勁,那些曾揪著不放的對錯、耿耿于懷的委屈,都會慢慢變得模糊
-
后來我懂得了人微言輕, 就再也沒給任何人提過建議。 我參透了命如紙薄, 就再也沒做過力所不能及的事。 我領悟了人性涼薄, 就再也不愿意對任何人付出真心。 后來我越來越孤獨,我喜歡上了獨處。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 孤獨、安靜、自由和清醒。
-
識別吹狗哨式操控:直接戳破,別陪他演戲 什么叫吹狗哨?就是某些人用隱晦的方式刺激你、挑釁你,你一旦發(fā)火,他就說“我開玩笑的,你想多了”“你這么敏感干嘛?”這是典型的精神操控。 比如,你靠努力拿了獎金請客,同事陰陽怪氣:“年輕人運氣就是好,不像我們得熬資歷。”表面上夸你,其實否定你努力,暗示你不配。 這時你別解釋,別自證。你要故作天真地反問:“哦?原來你熬這么久還沒起色,是全靠運氣不好撐著呀?那可真辛苦~” 他說你靠運氣,你就點破他沒起色;他假裝感慨,你就假裝關心。說白了,直接拆穿他話語底層的惡意。看他還能不能繼續(xù)裝下去。 “吹狗哨”的人,本質是想通過踩你抬高自己,還不想擔壞人的名。他們算準你會因為被否定而炸毛,等你一激動,他就能站在理性的高地指責你。 記住:誰故意讓你不舒服,你就讓他也不舒服。不必忍,忍久了反而被當成軟柿子。
-
故意讓你尷尬?用他的邏輯把他懟回去 有人特別喜歡讓人下不來臺。比如你化妝了,她湊過來說“你眼下卡粉好明顯”,還招呼別人圍觀。 這種人,本質是通過打壓你來刷存在感。 你不能沉默,也不能直接翻臉,那樣反倒顯得你小氣。 你就笑回去,然后湊近點,用關心似的語氣說:“哎呀,你毛孔里的黑頭都能插秧了,平時都不清潔的嗎?”? 對方怎么對你,你就怎么還回去。同一套邏輯,她讓你尷尬,你就把這份尷尬翻倍扔回去。她不是愛點評別人外表嗎?那就讓她自己也嘗嘗被當眾點評的滋味。 這一招,叫反彈式回應,核心在于:不用講大道理。她挑刺給你找不痛快,你就用同樣的邏輯還回去。 你越淡定,她越慌;你越笑,她越心虛。從此她再想招惹你,都得先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得住自己的招。
-
失去你愛的人很正常,失去好朋友也很正常,但如果在試圖挽回這些離你而去的人時,失去了自己,那就不太正常了
-
你要想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不是要改變外在的事物,而是要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只有選擇主動改變自己的認知,才能改變你的內心狀態(tài)。
-
面對恐懼情緒:真正折磨我們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想太多”
-
你越放松,結果往往越好 人,不能活得太緊,要給自己留縫。所有事,一旦沾上“非要”兩個字,就會變得異常痛苦。非要有人愛,非要比誰強,非要一個結果,長年累月繃直自己,越繃越緊,越繃越脆,結果不一定怎樣,人先崩掉了。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不是所有事,都會如你所愿,你越往死里折騰,越容易半途中折,不要為了壓根說不準的未來,在頭頂壓一座大山。人活到極致,要做減法,減到最后,只剩云淡風輕的自己,坦然走好每一步,至于走到哪,順其自然。 李娟寫道:“過得不好是常態(tài),這是人的本性,不可能過得好的,因為人好貪心,過得再好,還是覺得不好”。人,不要毀于心態(tài),不要想太高、求太多,要把心態(tài)頂配。無心生大用,越放松,越淡定,結果往往越好。人,不去執(zhí)著于結果,真正屬于你的才會歸位。
-
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不同情任何人,不高估跟任何人的關系,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