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是不把話說明白,是一種“微暴力” ,堪比慢性毒藥??? 1?婚姻中的“猜心游戲”: 我的同事林悅結婚七年,她的婚姻像一臺信號不良的收音機——明明貼得很近,卻總是接收錯頻。 去年情人節,她特意請了下午假烤蛋糕,丈夫卻在微信回復:“晚上有應酬。”凌晨兩點,她發現丈夫獨自在車庫抽煙,追問下才知道他根本沒去應酬,只是躲著不想過節。 “你明明可以直接說不想慶祝。”林悅紅著眼眶把蛋糕扔進垃圾桶。 丈夫卻梗著脖子反駁:“結婚這么多年,你還不知道我討厭這些形式?” 這種“隱性契約”在他們生活中處處可見: 丈夫加班到十點回家,癱在沙發上說“累死了”,卻拒絕林悅的按摩,第二天抱怨“你都不關心我”; 林悅問“周末去哪玩”,丈夫答“你定”,等她訂好溫泉酒店又說“這種地方人擠人有意思嗎?” 2?親子教育里的“沉默否定”: 朋友老周的兒子小樹有本秘密畫冊,藏在書包夾層里。每次他興奮地展示機甲戰士設計圖,老周就會把眼鏡推到額頭,從鼻腔哼出那句:“畫這些有什么用?” 那天我去老周家做客,恰逢小樹全國漫畫比賽入圍。孩子舉著通知書沖進來,老周正在看股票,頭也不抬地說:“有這功夫不如多做兩套奧數題。” 小樹的手指瞬間攥皺了通知書,那聲“爸爸”卡在喉嚨里,像被按回彈匣的子彈。 三個月后家長會,班主任播放課堂錄像:當老師問“誰能說說這道題怎么解”時,小樹的手舉到一半又縮回去,反復三次最終垂落。 這個細節讓老周如遭雷擊——他這才發現,自己那些“為你好”的否定,早已在孩子心里建起一座自卑的牢籠。 倫敦大學實驗證實,父母否定性語言會激活孩子大腦的島葉皮層(物理疼痛反應區)。當小樹聽到“有什么用”時,他的神經痛感相當于被紙劃傷手指。 3?職場上的“模糊指令”: 在我上一家廣告公司,總監王峰有句口頭禪:“要有感覺。”這輕飄飄的四個字,曾讓我連續三周凌晨兩點改方案。 某次母嬰產品提案,他敲著PPT說:“客戶要溫暖又不失專業,先這樣改,具體你發揮。”我熬了三個通宵做出的創意,卻被批“幼稚”; 我又換成其他的場景,他又皺眉:“太冷硬了,沒溫度。” 最窒息的是季度匯報會。當我展示第八版方案時,他突然打斷:“這個方向完全不對!” 會議室死寂中,我聽見自己干澀的聲音:“您當初說……”他“啪”地合上電腦:“我是讓你自由發揮,沒讓你自作主張!”
0 2
-
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不斷的跟別人講道理,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不辯,三觀不同,浪費口舌
-
人過得很好的時候,就會原諒很多事情,自己內心有了力量,就懶得跟外界較勁,那些曾揪著不放的對錯、耿耿于懷的委屈,都會慢慢變得模糊
-
后來我懂得了人微言輕, 就再也沒給任何人提過建議。 我參透了命如紙薄, 就再也沒做過力所不能及的事。 我領悟了人性涼薄, 就再也不愿意對任何人付出真心。 后來我越來越孤獨,我喜歡上了獨處。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 孤獨、安靜、自由和清醒。
-
識別吹狗哨式操控:直接戳破,別陪他演戲 什么叫吹狗哨?就是某些人用隱晦的方式刺激你、挑釁你,你一旦發火,他就說“我開玩笑的,你想多了”“你這么敏感干嘛?”這是典型的精神操控。 比如,你靠努力拿了獎金請客,同事陰陽怪氣:“年輕人運氣就是好,不像我們得熬資歷。”表面上夸你,其實否定你努力,暗示你不配。 這時你別解釋,別自證。你要故作天真地反問:“哦?原來你熬這么久還沒起色,是全靠運氣不好撐著呀?那可真辛苦~” 他說你靠運氣,你就點破他沒起色;他假裝感慨,你就假裝關心。說白了,直接拆穿他話語底層的惡意。看他還能不能繼續裝下去。 “吹狗哨”的人,本質是想通過踩你抬高自己,還不想擔壞人的名。他們算準你會因為被否定而炸毛,等你一激動,他就能站在理性的高地指責你。 記住:誰故意讓你不舒服,你就讓他也不舒服。不必忍,忍久了反而被當成軟柿子。
-
故意讓你尷尬?用他的邏輯把他懟回去 有人特別喜歡讓人下不來臺。比如你化妝了,她湊過來說“你眼下卡粉好明顯”,還招呼別人圍觀。 這種人,本質是通過打壓你來刷存在感。 你不能沉默,也不能直接翻臉,那樣反倒顯得你小氣。 你就笑回去,然后湊近點,用關心似的語氣說:“哎呀,你毛孔里的黑頭都能插秧了,平時都不清潔的嗎?”? 對方怎么對你,你就怎么還回去。同一套邏輯,她讓你尷尬,你就把這份尷尬翻倍扔回去。她不是愛點評別人外表嗎?那就讓她自己也嘗嘗被當眾點評的滋味。 這一招,叫反彈式回應,核心在于:不用講大道理。她挑刺給你找不痛快,你就用同樣的邏輯還回去。 你越淡定,她越慌;你越笑,她越心虛。從此她再想招惹你,都得先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得住自己的招。
-
失去你愛的人很正常,失去好朋友也很正常,但如果在試圖挽回這些離你而去的人時,失去了自己,那就不太正常了
-
你要想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不是要改變外在的事物,而是要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只有選擇主動改變自己的認知,才能改變你的內心狀態。
-
面對恐懼情緒:真正折磨我們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想太多”
-
你越放松,結果往往越好 人,不能活得太緊,要給自己留縫。所有事,一旦沾上“非要”兩個字,就會變得異常痛苦。非要有人愛,非要比誰強,非要一個結果,長年累月繃直自己,越繃越緊,越繃越脆,結果不一定怎樣,人先崩掉了。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不是所有事,都會如你所愿,你越往死里折騰,越容易半途中折,不要為了壓根說不準的未來,在頭頂壓一座大山。人活到極致,要做減法,減到最后,只剩云淡風輕的自己,坦然走好每一步,至于走到哪,順其自然。 李娟寫道:“過得不好是常態,這是人的本性,不可能過得好的,因為人好貪心,過得再好,還是覺得不好”。人,不要毀于心態,不要想太高、求太多,要把心態頂配。無心生大用,越放松,越淡定,結果往往越好。人,不去執著于結果,真正屬于你的才會歸位。
-
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不同情任何人,不高估跟任何人的關系,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