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小故事。 某周日中午,結束了持續一周的工作,我感到一陣陣疼痛。 回到家,6歲半女兒看到我就喊:“媽媽陪我玩。” 我說等兩分鐘,然后洗手插一枝花。孩子有些生氣了,讓我陪她到床上玩摔跤(女兒生氣時會這樣做)。 看著孩子生氣,我也產生了煩躁情緒:看我摔跤時怎么收拾你! 我帶著不耐煩的心情和女兒摔跤,女兒的情緒開始變得更激烈了,狠狠地用腳踹我,發泄她的憤怒。 那一刻一股非常沮喪和傷心的情緒涌上心頭,頭腦中的各種想法和念頭說:“我生女兒養女兒,努力賺錢供她上學是為了什么?難道就是為了讓她打我嗎?” 那一刻我感覺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我的思想繼續嘮叨:“我太辛苦太累了,可是一切付出都沒有意義。” 覺察到這些情緒和想法后,我停止和女兒游戲,之后離開臥室,開始做幾個深長而緩慢的呼吸,試著讓自己的情緒稍微平靜下來。 我繼續和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待在一起。覺察到自己頭腦中的思想反復在說,“我生養女兒是為了什么?”“太累了。” 我感受到自己的頭痛以及低落、沮喪、委屈、疲憊等。我還覺察到自己內在有一股沖動,想狠狠地打女兒的屁股,發泄自己的情緒。 覺察到這些后,我做了一下自我關懷,對自己說:這些是我此時此刻的情緒想法和沖突,我有這些很正常,因為我很疲憊,希望孩子不要吵鬧,但是現實和期待有差距,所以我會痛苦。 這時,我的情緒穩定一些,我問自己:此刻我需要的是什么,“我需要自我關懷,需要平靜,我看重有愛和諧的親子關系。” 過了一會,女兒從臥室出來找我,依然氣鼓鼓的。 這時丈夫告訴我,孩子一直在家盼著我回家陪她玩。 我的視角進一步擴展,開始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狀態,我期待能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孩子不要來吵我;孩子則期待我回到家陪她高高興興地玩游戲。 當我去插花,沒有很好地回應她,讓她感到失望并受傷。她吵著要我陪,并用腳攻擊我的時候,也讓我很煩躁。 我們倆此時都處在那種能量很低,沒法給予的狀態中。 做了深呼吸,覺察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并問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后,也搞清楚孩子和我此時的狀態后,我平靜地抱住孩子,對她說:“媽媽愛你。” 然后輕輕摸摸她的后背“我知道你一直想和媽媽玩,但是媽媽現在累了,我們一起好好吃午飯,補充一下能量,然后媽媽陪你做手工好嗎?” 說完這些話,感覺到孩子的情緒一下子就放松和平靜下來了,她把頭靠在我肩膀上:“好的,媽媽,我們一會做手工吧!”
1 0: 看著這些負能量好煩,心理咨詢師能不能發點正能量的東西
-
真正過得好的人,都在忙著活自己,根本沒功夫管別人的閑事。
-
有時候,世界不會因為你聽話而獎勵你,但一定會因為你敢于忠誠自己,而給你真正的尊重。
-
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不斷的跟別人講道理,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不辯,三觀不同,浪費口舌
-
人過得很好的時候,就會原諒很多事情,自己內心有了力量,就懶得跟外界較勁,那些曾揪著不放的對錯、耿耿于懷的委屈,都會慢慢變得模糊
-
后來我懂得了人微言輕, 就再也沒給任何人提過建議。 我參透了命如紙薄, 就再也沒做過力所不能及的事。 我領悟了人性涼薄, 就再也不愿意對任何人付出真心。 后來我越來越孤獨,我喜歡上了獨處。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 孤獨、安靜、自由和清醒。
-
識別吹狗哨式操控:直接戳破,別陪他演戲 什么叫吹狗哨?就是某些人用隱晦的方式刺激你、挑釁你,你一旦發火,他就說“我開玩笑的,你想多了”“你這么敏感干嘛?”這是典型的精神操控。 比如,你靠努力拿了獎金請客,同事陰陽怪氣:“年輕人運氣就是好,不像我們得熬資歷。”表面上夸你,其實否定你努力,暗示你不配。 這時你別解釋,別自證。你要故作天真地反問:“哦?原來你熬這么久還沒起色,是全靠運氣不好撐著呀?那可真辛苦~” 他說你靠運氣,你就點破他沒起色;他假裝感慨,你就假裝關心。說白了,直接拆穿他話語底層的惡意。看他還能不能繼續裝下去。 “吹狗哨”的人,本質是想通過踩你抬高自己,還不想擔壞人的名。他們算準你會因為被否定而炸毛,等你一激動,他就能站在理性的高地指責你。 記住:誰故意讓你不舒服,你就讓他也不舒服。不必忍,忍久了反而被當成軟柿子。
-
故意讓你尷尬?用他的邏輯把他懟回去 有人特別喜歡讓人下不來臺。比如你化妝了,她湊過來說“你眼下卡粉好明顯”,還招呼別人圍觀。 這種人,本質是通過打壓你來刷存在感。 你不能沉默,也不能直接翻臉,那樣反倒顯得你小氣。 你就笑回去,然后湊近點,用關心似的語氣說:“哎呀,你毛孔里的黑頭都能插秧了,平時都不清潔的嗎?”? 對方怎么對你,你就怎么還回去。同一套邏輯,她讓你尷尬,你就把這份尷尬翻倍扔回去。她不是愛點評別人外表嗎?那就讓她自己也嘗嘗被當眾點評的滋味。 這一招,叫反彈式回應,核心在于:不用講大道理。她挑刺給你找不痛快,你就用同樣的邏輯還回去。 你越淡定,她越慌;你越笑,她越心虛。從此她再想招惹你,都得先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得住自己的招。
-
失去你愛的人很正常,失去好朋友也很正常,但如果在試圖挽回這些離你而去的人時,失去了自己,那就不太正常了
-
你要想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不是要改變外在的事物,而是要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只有選擇主動改變自己的認知,才能改變你的內心狀態。
-
面對恐懼情緒:真正折磨我們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