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養方式存在兩個維度:對孩子需求/欲望的滿足,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或者控制。 家長常常把孩子需要的滿足,與孩子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聯系起來。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其實代表著個體的欲望和要求,而超我則代表外部的要求和規范,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其實就是需求與要求之間的沖突。 在客體關系理論中,好我﹣﹣好媽媽關系代表著欲望的滿足,而壞我﹣﹣壞媽媽的關系則代表著愿望的否定和不滿足。 現在心理咨詢有一個不好的傾向:認為父母是孩子問題的罪魁禍首,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歸咎于父母。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典型的做得多、錯得多的思想,父母為孩子付出多,所以也就錯的多。 實際上,我們應該理解父母作為在養育經驗問題上的、社會經濟方面的、自身心理層面的、社會或時代背景下的局限。
2 10佳鈅: 同意最後說的理解這四點局限,但多半原生家庭孩子傷痛的情況並不是父母做的多付出多……很多確是他們自身性格的扭曲給孩子終身的影響。咱們試圖幫孩子修復這種影響,轉回正常的軌道李慧溪?: 如果您存在親子關系上的困擾,家庭教育的迷茫,需要溝通探討,并得到指導,歡迎找我聊聊!
-
焦點解決,短程治療,聚焦未來。
-
讀書,永遠是提升自己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徑。
-
讀書會開啟,持續努力,不斷成長!
-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每周四晚上,空下來一起讀讀書,挺好~
-
上帝賜予我平靜,讓我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 上帝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 上帝賜予我智慧,讓我分辨二者的不同。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
唐.米格爾.路易斯,曾說過:“我們最大的恐懼不是死亡,而是涉險而生。活著,并且表達真實的自我。” 人們對“展現真實自我”的恐懼,甚至超過對死亡的恐懼——因為真實的自我往往關聯著天賦、潛能和獨特性,而我們可能害怕因此被評判、被孤立,或是“不配”擁有這樣的光芒。 這種“畏縮地活著”的狀態,本質上是對自我價值的壓抑。而勇敢活出真實,才是對生命最深刻的尊重。
-
減少對他人的期待,將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嘗試,你會發現,很多快樂,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
當你找到一個熱愛的領域并深耕下去,你會發現,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強,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
-
有一個自己在留戀過去,有一個自己在擔憂將來,還有一個自己在面對各種現實。這樣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個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實存在。 沖突和撕裂,本質上都源自于匱乏。一個人內心的豐富與內在的沖突成反比。 匱乏,限制人的自由;豐富,釋放人的自由。在物質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樣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在當下的時候覺受是豐富的,甚至是豐盛的,回憶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消失了,擔憂將來的那個自己同樣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過只是一種文字概念,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自己豐富的生命體驗。豐富,是用來進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則。 ?
-
“通透”二字,從來都不指看世界、看別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難的,還是把自己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