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家長的勝任力,父母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
最好的教育
是提高家長的勝任力
01.
>>>當前的父母為什么對教育孩子這么焦慮?<<
●
教育是一個持久而深入的過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才勃然大怒,趕緊去管,看到別人家孩子學習好,更加擔心自家孩子不如意的地方,開始焦慮孩子的學習,未來的成長……
焦慮的社會孕育了一大批焦慮的家長,而這個憂慮本身,足以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的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缺乏系統規劃和宏觀的掌控,對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得夠不夠,自己心里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把握。這是教育能力的問題,家長的勝任力不足,就會慌張。
如何提高家長的勝任力呢?
……
家長,是一個沒拿證就上崗的職業。個人成長出現斷崖是因為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松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并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里。
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親子關系是孩子給父母帶來的成長<<<
●
做好家長有時是被動的選擇。因為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孩子教育的好不好,直接受益人除了孩子自己就是家長。欠下的賬總是要還的,對孩子不用心等出了問題再處理就需要付出幾倍的努力,可能結局也未必如意。
作為家長,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余。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系,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于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夸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注定會出問題。
……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系,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并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
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并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
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