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愛與歸屬
Know that your time is coming soon. As the sun rises, so does the moon. As love finds a place in every heart.You are a princess, you'll play your part.
堅信你的時代即將到來,在日月生起之際,愛在每個人心中找到歸屬。你是一位公主,有著命中注定的角色。
整個畫風是比較唯美的,畫面的呈現讓我們感到創作者是一位內心充滿童趣的人。繪畫主題依然是“房樹人”。時隔一個星期,我們能明顯的感受到這位創作者的改變。她說,通過兩次繪畫,自己能明顯的感到好多了。 繪畫治療,是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行為,用這種刻意,來調整自己,達到最佳的效果。
我們看到無論是畫面的布局還是畫面呈現的內容都更協調也更豐富完整了。太陽變大了,山也多了,水從山的右側調整到山的下面,不再是一顆充滿夢幻色彩的樹,化成了一群樹干筆直郁郁蔥蔥的樹林。盡管樹木還是有些單薄,但是已經好多了。房子也從原來的正側面轉了一點角度,讓我們看到房門,從原來的,被動接受型人格,什么都是你說我聽,你安排我做,到這次也愿意表達和溝通了。房子的顏色由原來的棕色換成現在的橙黃色。有山就有水,規整的田地生意盎然,清晰整齊,說明這位姑娘的做事嚴謹細致。第二幅畫面上灑滿了淡淡的蒲公英“柳絮紛紛處何處是我家?”就是此時心境的表達。
說到這里,那么什么是歸屬感呢?
歸屬感是什么
知乎上有些網友是這樣解答的。
網友一:這個位置是你的,你不在的時候沒人能坐在這里,隨時回來找我們玩,我們都在
網友二:下班后不需迷茫去哪, 家門常開菜香彌漫。
飯席后愛人相伴,沿路散步暢聊。閑時老友相聚,火鍋上座,沒有噓寒問暖,只有家長里短。而現在,離家一兩千公里。才知道家不僅僅是家,那是精神的寄托。
網友三:可能歸屬感就是一個孤獨的人找到了一群孤獨的人,又剛好他們懂他,他們一起變成了一群不孤獨的人。
網友四:簡言之,讓心靈平靜、融合、擁有的一種感覺!
約瑟夫·坎貝爾在他的成名作《千面英雄》闡述:從啟程進入冒險之地,而后在某種象征中得到召喚,收獲力量,在這場領悟中獲得啟蒙,并且帶著禮物歸來——再度回到你的正常生活戰場。這何嘗不是一種歸屬感?
歸屬感,指的是一種人希望被接納為一段關系或群體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們渴望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作為真實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視。同時,歸屬感也是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支柱。
人們之所以會在某個地方,某人身上,某段關系或是群體中找到歸屬感,是因為對方滿足了一些獲得歸屬感必要的條件。在以下幾個與歸屬感有關的方面,即使滿足了其中某一、兩個,也無法讓我們對其產生歸屬感。只有當絕大多數或全部都得到滿足時,歸屬感才會產生:
1. 感到安全
歸屬感產生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你能夠在那個人身邊、那個環境中或是做那件事情時有一種安心和踏實的感覺。你不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或者因為怕受傷害偽裝起真實的自己。
2. 一定的相似性
要獲得歸屬感,意味著你能在其中找到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以是各個層面上的——可能是你和某個人、某個群體有著共同的愛好、價值觀,或是理想,可能是某個地方和你的故鄉有相似之處,還可能是Ta像你曾經愛過的某個人。
3. 認可及被認可
你需要認可這段關系中的另一個人或是這個群體所秉持的理念或價值觀,認可他們所倡導的事。同時,你也需要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
4. 能夠參與
你在這段關系,或是這個群體中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感,而不能僅僅是消極、被動地承擔和接受。也就是說,你可以主動地做出一些行為,并且你知道你的行為是有意義且能夠對他人造成一些影響的。
5. 情感上的鏈接
歸屬感的獲得不在于量而在于質——我們需要在表面的熱鬧之外,與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上的鏈接。找不到歸屬感的孤獨是因為親密感的匱乏,而不是缺乏社交。
關于歸屬感,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歸屬并不等同于從屬。前者指的是一個人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而后者則要求對群體的從屬,包含了服從與同化。
后者恰恰與歸屬感所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的鏈接是相悖的,它追求一種區隔——我從屬于什么,不從屬于什么,是一種標簽式地將自己與“與我不同”或是“我討厭的”事物區隔開來的行為。
因此,尋求歸屬感與追求個體的獨特性并不沖突。如果,一個人或群體試圖用“歸屬感”引誘你,想把你改造成和他們完全一樣的樣子,那么這其實是一種操縱,因為真正的歸屬感是一種接納和認同你本來的樣子。
這就像是親密關系中常說的“我屬于你”,代表的不應該是一種被占有,而是我覺得自己本真的樣子,能在與你的關系中被接納和肯定。
為什么歸屬感對人而言如此重要?
歸屬感是人們在保障基本溫飽和安全后最重要的需求。根據馬斯洛提出的需求階層金字塔理論,人的需求有先后順序和高低層次之分,在我們基本層次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后,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處于最基層的是我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不難想象,我們最先需要解決的是自己的溫飽問題,和一個安全、沒有威脅的環境,因為它們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生存下去。
在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們就會開始尋求愛與歸屬感——我們需要愛人與被愛,想要找到令自己感到安心、被接納的地方和群體,從而摸索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而在這一層需求被滿足了之后,才是對于尊嚴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正視自己更根本的需求,就陷入無止境的對于成就的追求,或者認為愛與歸屬感僅僅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那么人們即使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越級”滿足了更高層次的需求,也無法填補獨處時內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
除此之外,歸屬感還與我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歸屬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為我們提供好的社會支持,這種支持既是資源上的,又是情感上的。許多研究都曾發現,充足、穩定的社會支持對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甚至基因表現都有著不同的積極影響。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還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郁癥的風險。參加這項研究的有一部分是重度抑郁患者,另一部分則是社區學院的學生。給他們派發的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和活動范圍,沖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結果指出,是否擁有歸屬感能最準確地預測一個人是否抑郁。
歸屬感的匱乏也會引發大量的焦慮。研究發現,當人們感到不被社會群體接納時,他們會感到非常焦慮;但一旦再次感受到接納和認同,這種焦慮就會立即消散。
我們該如何增強自己的歸屬感?
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你的身邊至少要有一個能與你建立情感上的深層鏈接的人。有這樣一兩個人存在,可能比擁有一群可以一起吃吃喝喝、休閑娛樂的朋友都要來得重要。
當來到或是身處一個讓你感受不到歸屬感的環境,想要找到這樣一個人,最重要就是先放下自己的各種預設和偏見。
積極主動地去參加一些能夠結識新人的活動是一個很常見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至少可以保證你們是有一定的共同點的。然后,你需要在一群人之中小心地摸索和試探,他們之中有沒有人是能夠和你進行一些更深度的交流的——Ta可能有著你很喜歡的性格,可能你們有相似的價值觀,也可能你們莫名地信任彼此,都愿意在對方面前進行一些自我暴露。
但是,參加這種較大型的社交活動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你可能需要試著從身邊現有的社會關系中找到能夠和你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的人,而這恰恰更加需要放下偏見和預設。對此,有一個準則是:尋找你們的共同點,而不是聚焦在你們的不同之上。
比如,你生活中經常會和一個比你年長很多的人接觸,Ta可能是你定時去做義工的敬老院的一位你負責照顧的老人,你預設你們之間可能很難有什么共同語言 。但對方或許很喜歡跟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你剛好喜歡聽故事,你也享受和這種思想上的差異和碰撞。
當然,維持現有的鏈接也非常重要——和在家鄉的親人,和在世界各地打拼的朋友,等等。然而,遠方的鏈接能夠填補我們的孤獨感,卻不能替代近在身邊的情感支持。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在發生,也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惑和挫折,但客觀條件決定了你很難每天和千里之外的他們更新你當下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
此時,往往是身邊的人才能給你提供更加有效和及時的支持,不論是資源上還是情感上。他們會更加了解你所處的情況,你要面對的人和你描繪的狀態。只有當你在當下所處之地覺得自己能夠有可以求助、可以被傾聽、可以及時地陪伴在身邊的人時,歸屬感的種子才能夠發芽。
人與人之間需要建立鏈接,人與地方之間也同樣需要。你很難在完全不了解,并且從未探索過一個地方的情況下,就對其產生歸屬感。你不需要熱愛那個地方,就像我們不是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但它卻總是那個提到“歸屬感”我們會最常想到的地方。
我們要做的是去發現哪怕一點,這個地方的動人之處,它可以是這個城市其實很有人情味,也可以是你很喜歡這里某個街區秋天的梧桐樹葉。這些動人之處會讓你覺得,縱使這個地方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它依然有著溫柔的一面。
我們還能通過咨詢或繪畫的方式來打開潛意識,來洞見自己,提升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接納自己需要勇氣,如果一個人能接納自己的優缺點,就說明他沒有明顯的自卑心理,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心理上比較平和,他采取的自我防御越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所以,當你覺得走不出過去,看不到未來的時候,就是因為你并沒有全方位的認清自己。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