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力量
You gain strength, courage and confidence by every experience in which you really stop to look fear in the face.
你靈魂中每一點力量、勇氣與自信的積累,都來自于你一次又一次地直視恐懼、面對恐懼。
當我們身體上產生問題的時候,我們會非常自然地到醫院去找醫生看病,積極配合大夫治療。但當我們心理遇到一些問題時,大多數人還是習慣于“自我消化”,或者找朋友傾述,有的甚至怪力亂神,卻不懂得及時接受專業的心理救助。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原因很簡單,人都喜歡躲在舒適區,當心理出現困擾時,要走出舒適區、改變自己、面對痛苦很難的,而要解決成長中的問題,只有經歷痛苦才能獲得成長、發生蛻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對身心健康的關注,面對心理問題我們不再是羞于啟齒,可如何界定最佳求助機會,還需要我們多為大家做一些科普。下面,以家庭教育為例,看看我們咨詢師何時出現,能夠給大家提供最佳的幫助。
家庭教育中比較嚴重的問題莫過于孩子厭學。我們來看看,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厭學的。
一個孩子厭學,可能是在學校適應不良、學習成績退步、與老師同學有一些具體溝通上的矛盾、家長老師的批評不能接受、身心疾病困擾等諸如此類的原因導致。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的敏感,自信心不足,做事行動不力,孩子無法融入學校,往往會有這樣一些想法:“別人怎么看我呀”,“老師會不會說我呀”,“我學不好、考不好怎么辦呀?”孩子一旦落下功課,低年級的還好,初中以后的孩子就需要費很大力氣才能跟上教學進度,如果跟不上學習進度就容易形成各種問題。情緒問題、學習問題、心理疾病往往會形成閉合的惡性循環。
人的心理防御機制包括五大類,十六種。心理防御第一項就是否認,典型的表現是“我不承認我有問題”。除了否認機制之外,還有一種壓抑機制,這是一種“動機性的遺忘”,例如,我們常說“我真希望沒這回事”,“我不要再想它了”。
我們常遇到多動癥的孩子,孩子入學前家長可能也覺得有一些不對,孩子比一般同齡人頑皮,但大家主觀上是不愿承認自己孩子有問題的,一直拖到孩子正式上小學,當孩子因為坐不住,擾亂課堂紀律,屢教不改,被老師告誡、勸退時才過來找我們,孩子家長都很無助,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不被接納和認可,孩子覺得很痛苦。想象一下,如果能在學齡前接受行為矯正治療,形成良好的行為機制,上學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困擾了。
同樣,說起厭學,很多的孩子不是不想回到學校,而是無法回到學校,他們是無奈、不能、不敢、做不到。孩子們想要改變,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改變,這時候孩子們就需要專業的幫助,如果能夠及時的給孩子一些技術上的指導,家人的支持和幫助,孩子就很容易跨過這個坎。
孩子最初出現問題時,主要是在情緒上,這時孩子并不以為自己解決不了,因為否認在起作用。他們可能因為不喜歡那個老師,而慢慢不喜歡那門功課,即使后來換了老師,想再跟上就困難了。當問題嚴重到孩子意識到時,往往很嚴重了,孩子自信屢次被打擊時,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無法承受現實壓力,出現退縮性回避。
家里有孩子出現厭學,父母心急如焚,卻不知如何解決,其實,孩子厭學的問題,經過專業的心理咨詢一般十幾次,二十幾次咨詢即可以完成自信心提升、學習興趣養成、返校復學的過程。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往往會覺得束手無策,主要在于我們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支撐不夠。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去學習?
我們知道現在有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做“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想讓孩子好,首先父母得自己好。學校老師傳授的是文化知識,孩子怎么做人,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怎么養成,其實都是家庭教育帶來的。
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優異、聽話懂事,而我家的孩子我說什么他都不聽呢。
當我們說一個孩子學習不好,不聽話,不守規矩,管不住自己,我們對孩子有一大堆指責抱怨的時候,作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為什么孩子是這樣的?
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問題,為什么十年左右時光,孩子就出現如此大差異?
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哪個地方出了問題?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身后必然站著一對有問題的父母,這是普遍的定律。
一般對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除了個案咨詢,我們還需要進行家庭咨詢治療。
當家庭環境變好了,孩子才有改變的溫床。
就像種花、種菜一樣,種子再好,如果土壤是貧瘠的,再好的種子也長不出好苗來。
所有的父母都想讓孩子學習好,考第一。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不要求我的孩子考一百分。”但實際上如果孩子考一百分,家長肯定也很開心,是不是?我們不會強行的硬性的要求孩子一定要學好,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里是渴望孩子學的好的,這代表孩子能夠勝任他的學習,這是孩子的勝任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家長的使命是撫養孩子,教育孩子,引導孩子;而孩子在學生階段的主要使命就是好好學習,健康成長。怎么能更好的完成各自的使命呢?
也許該是我們做點什么的時候了!
現在提倡給孩子減負,但是實際上孩子的課業壓力還是是很大的,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之外,孩子們還要學習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孩子放暑假的時候,我們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幾乎沒有孩子不報輔導班的,那么孩子為什么要報輔導班?
很多家長擔心別人家的孩子都去報輔導班了,自己的孩子不報輔導班會跟不上學業。有一句話,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社會上急功近利的心態會嚴重影響家長的判斷。
其實,學習是長跑,人生是馬拉松,只要態度端正、方法對頭,領跑機會誰都有,彎道超車也不難出現。
孩子上輔導班的情況分兩種:一種是學習不好的孩子,他們在某門功課上有差距,想通過輔導班補課來跟上學業,另一種是學習特別好,有些是前三名的孩子也要報輔導班。這些孩子學的好像已經夠好了,為什么還要報輔導班呢?我們發現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上輔導班不一定是家長要求的,有的是孩子自己要求的。這些孩子看到同學們都報輔導班了,擔心自己不報輔導班下一個學期會很吃力。
我們每個人對未來的事情既有預期也有一些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會讓我們產生焦慮情緒。這種焦慮在家長和孩子身上都有體現。去年,有一位來訪者告訴我他的女兒自己要求報了七個輔導班,其中有孩子一直上的語文、數學、英語輔導班,還有葫蘆絲、古箏、跆拳道興趣愛好類輔導班,但是加起來整整七個。假期孩子除了要做假期作業,還有輔導班的作業,這個孩子的假期過得比上課還忙。
孩子對一些興趣愛好感興趣是好事,但是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好好考慮一下,孩子不斷上輔導班到底能收獲到多少?除了收益會不會存在損害因素?
興趣是啟迪,節假日是為了讓孩子休整、放松、體會成長快樂的。如果孩子一直在高壓狀態下,時間久了孩子會出現倦怠,引發對學習的厭惡情緒。
本來學習是個體內在需求,一旦學習對孩子來說成為一種壓力性的事件,學習承載著孩子過多的欲望和壓力,這樣大腦的興奮區就和學習發生了斷聯。人的潛意識是尋找舒適區的,如果學習一直處在壓力區,時間久就不愿意接近了。
今年暑假這個孩子一個輔導班都沒上,家長讓她去正常學習的英語班,她也不去了,出現了明顯厭倦情緒。這就事與愿違了,因此,當孩子出現過度學習意愿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好督導,引導孩子用細水長流,循序漸進的態度進行學習。
學習是延遲滿足,一定要克服過度思想,過猶不及!
當孩子正進入青春期,家長會跟我們反映說沒法給孩子溝通,一說什么,就說“不知道”“無所謂”“你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孩子把心里的大門關上了,不再與家長溝通。
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從可能由小時候最初的聽話,到因為青春期自身小情緒引發迷惘,到關注點過多、努力不足、勝任不良,到因為落下隊伍引發厭煩、退縮。
正因為孩子對自己這些問題缺乏把控的,所以需要家長幫助孩子進行及時引導。
當引導不力時,要及時接受專業幫助,不要等問題嚴重了才想起來找咨詢,每一個虧空都要幾倍的努力去償還,有的損傷根本無法修復或者即使修復也會留下疤痕。
愿天下父母都能更加智慧、充滿覺知!
愿所有的孩子都平安快樂、健康的成長!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