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你最近都有些什么煩惱呢?
我們在后臺也經常收到用戶的來信,很多吐槽出來的煩惱與抱怨,都似乎與關系相關。
例如,跟爸媽鬧僵、跟老公兩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孩子愛鬧叛逆,跟朋友、同事領導鬧矛盾...等層層關系問題,我們似乎在生活中不停地打轉。
難怪知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
與周圍人的關系問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還有對于幸福的感受,確實是不可忽視。
這里跟大家介紹一個心理學理論——情緒ABC理論。
ABC分別是英文縮寫,A代表是“一件事”,B代表是“你的認知”,C代表是“情緒、行為結果”。
我們假設一個情景:“你老公在家玩游戲,讓你非常生氣。”
那么,A事件就是“老公玩游戲”,C結果就是“你很生氣”。
我們通常會認為,都是因為A事件直接導致C結果的:“全因你玩游戲,我才會氣到快炸了”
但情緒ABC理論的核心就是,是B直接導致C結果的!
那B是什么呢?
B是你的認知,你的理解視角,你的理解視角是“他玩游戲不理你”、“他只顧玩游戲,不去做家務”、“他玩游戲,一點都不上進”
因為這層關系中的視角,讓你更加生氣,也讓你們倆的關系一再惡化。
倘若換個關系視角,情況或許會截然不同。
我有一位閨蜜的老公,同樣熱愛玩游戲,但卻是我們心目中的顧家好男人!
我發現閨蜜的視角很特別,她說:“我原來也抵觸,后面覺得老公玩游戲,應該是他釋放壓力的方式,我不糾他了,他就會玩一陣,主動來幫我做家務,還會跟我講打怪獸,平時也更支持我那些胡鬧的小愛好呀。”
你看,同樣是老公在家玩游戲,有的妻子就氣的快炸開,有的卻心里很順。
可見擁有好的關系視角,是多么的重要。
02 大部分在關系中的矛盾 很可能是是關系視角惹的禍
家庭、夫妻、朋友關系中,因為不懂關系溝通而導致鬧矛盾,是頻率最高的。
溝通分為內容溝通和關系溝通,但是,大部分人往往只停留在“內容溝通”。而在雙方的關系視角上卻感知不敏銳。
那怎么區分內容溝通和關系溝通呢?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有一天,老婆口渴了對老公說:“給我倒杯水過來。”
老公回答說:“不想倒,你自己去吧。”
老婆一把火燒起來:“就連倒杯水給我,你都不愿意?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其實,“給我倒杯水過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在內容上:我需要一杯水
◆在關系上:我需要你服從我的命令
很明顯,女方只停留在內容溝通上,而在關系上的這層意思,會讓老公內心隱隱作痛。
他真的不愿給你倒一杯水嗎?
他當然愿意給你倒水,只是不愿意接受你對關系的定義,不愿服從命令,所以索性就拒絕倒水這個的行為,以表內心對服從關系的抗拒。
所以,一味從內容溝通上去怪罪對方,只會火上加油越吵越厲害,更重要的是,若不注意關系層面的溝通,遲早吵架會變成家常便飯。
那這個場景下,女人怎么樣表達會更好呢?
“老公我口渴啦,但不方便去廚房,你可以幫我倒杯水過來嗎?”
這樣表達的是一種請求的關系,選擇權是在老公手上的,他就覺得被需要,而不是被命令,會比較開心與意愿為你做事,關心你。
甚至會暖心道:“老婆,想喝冷的還是熱的?(說不定還能給你驚喜)”
我們都知道,一般男人都擁有較強的控制欲和自尊心,“命令式”的關系溝通會讓男人特別不爽,因此這也成為夫妻吵架最常見的導火線。
這時,好的關系視角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擁有好的關系視角,可以感知到對方的意愿,也能發現對方說話的潛臺詞,把糾結與矛盾點提前過濾掉,不但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吵,兩人還能以更樂觀與默契的心態看待生活中冷暖。
看到這里,很多女人都容易陷入迷思: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我一個人懂又能怎樣?老公依然死性不改,爸媽還是特別固執...”
03 “你老公死性不改 是因為你太想讓他改了“
當你心里有這想法時,說明你依然只從自己角度,用一個糟糕的關系視角來看待問題。
那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糟糕的關系視角呢?
“他依然死性不改、固執”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你怎么不肯按我說的來做?”
這里面依然存在“命令”、“服從”的概念,非常自然地,對方內心會立刻產生的反抗想法:
“我干嘛要聽你的”, “凡事你都要管著,好煩”
類似這樣的關系場景,在生活中特別常見:
無論爸媽有多努力地督促孩子,請多高價格的補習班老師,孩子學習不上心。
無論妻子埋怨、吵鬧多少次,老公依然冷淡、晚歸、懶惰不做家務。
無論你提醒過多少次,老媽依舊不舍得扔剩飯剩菜,第二天繼續吃。
還有更多讓我們有心無力的關系場景...……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孩子考出好成績,老公對你好,爸媽聽你的勸告...這些只是你想讓他們做的。
這可以稱之為“控制型關系”
雖然你是一片好心,但他們并不想做(或是按你想要的方式來出牌)。
孩子的叛逆,老公的出軌,冷漠、爸媽鬧僵等等問題,很多是與“控制型關系”脫不了干系。
你越想他改,他就越不改,反而還讓關系惡化。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