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寄生蟲,人們腦子里常常會出現白白胖胖的偶爾蠕動一下的蟲子,或者宅在家里啃老的人。但還有一種寄生的情況,他們往往在黑暗的地下室,晚上才會像蟑螂一樣出來尋覓食物。突然燈光一亮就會暈頭轉向,抱頭鼠竄,急著退回自己黑暗的居所。
電影《寄生蟲》講了這樣一個慘烈的故事:一個貧窮的四口之家就像外來物種一樣入侵到一個表面風光、看起來單純善良的富裕之家。他們先從一人入侵開始,慢慢的招來自己全部的家人。正當夜間他們在一起縱情歡樂的時候,突然一個電話就像一束光照進來,他們也像蟑螂一樣隱秘地四處躲避,卻意外的碰到了原住“蟑螂”,引起一系列慘烈的正面交鋒。
這種為了生存而發生的沖突可能每天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發生,我們自己也在參與這場惡斗,而自己并未覺察。只有看到這件事最后的結局,學會反思,也許我們才能避免最后悲慘的局面。那我們今天就用回歸療法的視角來看一看這件事到底是怎么發生的。
簡單介紹一下回歸療法中的四個重要概念:
回歸六步循環圈如下圖所示,用這六步可以看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動。
我們回到故事中,看看電影里這原本處于守界的一家人是如何走向潰界的。起初,一對中年夫妻帶著一兒一女住在半地下室,兒子參加了4次高考也沒有考上大學,女兒也即將面臨高考,但是在韓國的社會環境下參加高考是一定要參加補習班的,可想而知,并非兒女們不努力,更多的是沒有條件參與整個社會的考學競爭。一家人以計件的方式折疊披薩包裝盒為生,連現代人最需要的網絡也沒有,只能靠在家里不同的角落搜尋微弱的信號來蹭網。可見這個家庭現在是處于能吃飽飯就好的階段。
這時兒子的一個富二代同學來找他,給他推薦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輔導一名高二的女學生多惠。但實際上雇主樸太太是一定要名牌大學的大學生來給自己的女兒做考學輔導的,所以第一個謊言由此誕生。哥哥基宇在妹妹基婷的幫助下,偽造了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去樸社長家開始了家庭教師的工作。隨后他們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全家人都受雇到這個家庭。哥哥基宇是樸社長家大女兒多惠的英文老師,妹妹基婷是這家有些心理障礙的小兒子的繪畫老師,媽媽忠淑成了女管家,爸爸基澤成了專職司機。這一切都建立在謊言之上。
我們用回歸的六步循環圈來看一看在第一圈的循環中,這個家庭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淵的。起初這個家庭帶著非常淳樸的愿望他們擔心自己沒飯吃,他們希望能有工作有飯吃。他們用騙的方式,每個人都在雇主家里得到了一份工作。接著他們順利上崗,而且越做越有滋味。
在一個下雨的夜晚,樸社長夫妻帶著兩個孩子去野外露營。這可是難得的機會,基澤一家四口得以在富麗堂皇的客廳里肆意的揮霍雇主的吃喝和用品。這個時候他們已經飄飄然,忘了自己真實的境遇,忘了自己這種得到是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大兒子甚至以為自己可以娶富家女為妻,全家人都參與了這個幻想,將迷失推向了頂點。這個時候其實他們心中的愿望已經有了漂移,不再是最初來到這個家的時候,期待著能有工作,能有錢吃飯,而是幻想著能夠成為這個房子的主人,能夠一直揮霍這里吃的喝的和用的。這成了他們新的愿望,原來僅僅是想吃飽的這個愿望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漂移。
如果沒有發生意外,當他們第2天醒過來,也許會發現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安分守己的做好工作。但是建立在謊言上的計劃,會更加的變幻莫測。在這個雨夜,之前被設計解雇的女管家突然造訪。原來在這所別墅的下面有一個連主人也不知道的地下室,里邊住著女管家的丈夫,而且已經住了4年。
基澤一家人因為剛才的幻想,因為過于迫切的想要守住謊言,維持自己的幻想。他們想盡辦法讓對方閉嘴,結果就像這家的爸爸說過的那句話一樣:沒有計劃才最安全,有了計劃就會被打破。在計劃之外,這家的女兒死了,女管家和她的丈夫死了,這家的爸爸,像女管家的丈夫一樣遁入地下室,成為新的寄生蟲,只能晚上出來覓食,白天就要躲在里面。
這個家就這樣“完美地”從守界進入到了潰界。在我們瞠目結舌之余,一定要反思,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當我們用回歸的六步循環圈來回望的時候,就會看到最初這個平凡而有些卑微的家庭,最初的愿望只是找到工作,有口飯吃。但是他們由于一個看似的好機會,用撒謊的方式得到了工作,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就是錯誤的策略導致錯誤的行動,而又沒有及時的去檢驗,這樣做帶來的結果是更加的恐懼失去能讓自己過上好生活的生計。這種膽戰心驚甚至不惜搏命的后果,如果途中能及時反思,會發現不如原來折披薩盒那時生活的踏實、穩定。所以人有欲望有愿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選擇錯誤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欲望。一旦選擇了錯誤的方式更難、更可怕的是不能及時反思,及時回頭,逐漸會從守界進入潰界,人也就崩潰或者癲狂了。
這是一部悲劇電影,而并非像一些平臺貼的標簽是一部喜劇。但導演并沒有完全放棄對人的希望,最后基宇終于把那塊兒帶來好運與厄運的石頭放回溪流中。收起寫給爸爸的信,他真真切切的告訴自己,告訴父親:“我要開始努力掙錢,你等著我”。相信這一次他絕對不會以謊言開始求生。
回歸療法是由朱建軍教授和曹昱博士共同創立的一種心理學療法。
參考文獻
朱建軍.回家越走越快樂——回歸療法入門【M】.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16.
我是心理咨詢師公春蘭,有心理困惑可以私信我,預約正式咨詢。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