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人類文明中,學科分類不是很清晰,其中哲學涵蓋了很多的科目,也包括心理學。直到187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被認為是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志。
哲學的基本問題:幸福問題、道德問題、生死問題,也依然是心理學的底色。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和領域也越來越細。概括性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心理學,包括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等。另一類是應用心理學,包括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商業心理學等等。
心理學知識包括很多內容。其中有些基礎知識完全可以直接指導生活比如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心理咨詢的各流派的一些基礎知識。
“不想結婚,我怕生孩子”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發展心理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發展觀,他把人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他的理論現在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比如說人生發展的第七個階段是成年中期,從25歲到50歲。他認為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必勉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
這里的繁殖不僅是自己為人父或為人母,生育孩子養育孩子,更主要指的是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轉移到關心和指導下一代的成長上。發揮自己滋養的作用,體驗著自己生命的發展。
有一些大齡獨身的人,也會經歷這個階段,如果不希望產生停滯感,可以把注意力轉到自己身邊的下一代。比如指導學生、指導后輩,關心身邊的青少年。
也有一些大齡未婚者,談到戀愛結婚生孩子就會有一些抗拒,理由是他們不想面對養孩子的困難,所以不愿意建立親密關系。建立親密關系是人生第六個階段,也就是成年早期,指18歲到25歲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
只要真正經歷了這個階段,獲得了親密感,自然也就更有勇氣去面對養育孩子的困難。所以說現在的擔心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完成前一個階段的任務,所以這種擔心其實是空轉的想法。
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個人,我們都可以參考一下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發展理論。如果在某一個階段發展的不太好也可以嘗試著去再去完善它。
生命對自己只有一次,了解自己、發展自己更容易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命的意義。
“一發言我就緊張,大家都看出來了吧。”
比如有同學來咨詢,說自己不太想出門,總覺得走在大街上周圍的人都看著自己。這也讓他不太敢看別人的眼睛,做事情也比較匆忙。
還有人說自己上臺發言時就格外的緊張。總覺得所有的人都看著自己,自己的任何錯誤都會被別人看在眼里,自己的任何一個動作也會被別人看到。
社會心理學在研究自我偏差時發現人們在進行自我觀察時,有時會出現焦點效應和透明度錯覺。
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在自我觀察的時候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成某一情境的中心,并且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度。
--侯玉波編著《社會心理學》
這種焦點效應其實挺普遍的,所以我們走在大街上都會覺得自己好像是焦點,自己的一舉一動可能會被周圍的人關注到。如果發現自己有這種現象的時候,也可以自嘲一下哦,這只不過是自己的認識偏差,事實上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
當你了解了這個效應的時候,是不是在出門的時候就更坦然一些,更輕松一些呢?
透明度錯覺指的是人們認為自己隱藏的情緒一旦外露就會被別人發現的錯覺,實際上別人可能根本看不出來。--侯玉波編著《社會心理學》
就是說人們總是高估自己內在狀態外露的程度。當你在做報告或者發言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緊張了,就特別害怕別人看到你緊張,感覺大家都看出你緊張了,因此會更加的焦慮。但事實上,哪怕大家意識到你有些緊張,也沒有你以為的程度那么重。
如果你意識到這是一個透明度錯覺,加上深呼吸,投入到自己的內容當中,你會發現焦慮很快就溜掉了。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也是為大眾服務的。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困擾,其實前人都給出了詳細的研究和解釋。能改變的可以找到方法去改變,不能改變的通過研究結果,也可以更好地接納自己。
心理咨詢理論的應用
心理咨詢的理論可以說是心理學的一小部分,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咨詢的理論可以指導我們生活并且生活的更幸福。
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提出了意識和潛意識的概念。他發現一些思維、記憶,通過注意的努力,可以將他們帶到意識層面。還有一類,更重要的潛意識內容,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使它們回到意識中。
了解潛意識的概念對我們有什么幫助呢?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時,認識自己又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的覺察自己,反觀發生的事情。潛意識就是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常常帶著強勁的動力讓我們說出或者做出某些行動的原因。
比如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很容易做到賞識教育,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也喜歡夸獎孩子。但是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對孩子有意無意地說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話。這種情況潛意識當中也有舍不得與孩子分離的原因,似乎孩子能力差就不會離開自己。也有一種可能是父母在青春期時遇到很多的不順利,那些曾經的負面情緒在孩子青春期時又浮現出來。它的好處是終于有機會可以修復當年的創傷,它的為難之處是孩子可能會重復父母的經歷。
一個簡單的行為,他的潛意識根源可能有許多。當我們對一個行為哪怕部分意識到它的潛意識根源,也就是將潛意識意識化,也會幫到我們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也許你就不會再尖酸刻薄地打擊孩子,你可以找咨詢師處理自己曾經的創傷,減少對孩子的影響。
通過上面的了解,有沒有覺得心理學和我們的生活很近呢?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