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的深入:網紅的自我及百香果女孩案改判的意義與思考
——寫給所有處在低谷和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下的來訪者們
? ? ? 現代人是要學會自救的。我說的是我們,因為是集體主義社會。集體主義的好處在于穩固整齊劃一團結有力,而且,如果你智力化足夠好,只需要運用基本的公眾權就可以保護自己。那如果你足夠多對自己的思考,能夠理解身體情緒的意義,體會感知即跟真實的自己足夠接近,心智化又足夠成熟,那么你會生活的很好。
? ? ? 首先,你要學會質疑,保持獨立,并感知情緒加入認知。情緒加認知才是完美的人生。也是非常有趣的。
? ? ? 脫口秀演員楊笠最賣座的段子就是:男人為什么看起來那么普通,卻可以那么自信。這種質疑有助于對社會性別差異文化思考,有助于女性自我情緒和價值的啟發。
? ? ? 但生活中事實與結果是往往是我們容易偏離真實自我,所以那些堅持自我的網紅門成了一種希望。
? ? ? 人們逃避情緒,因為未知帶來的恐懼,也因為思考不夠。沒有自我,或不夠深入。所以當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襲來,要么對抗,要么回避。于是情緒系統提示失敗,再一次被激活,就會進入更強烈的更大范圍的情緒里,---這真的很糟糕。
? ? ? ?是的,很不安,很難受,很痛苦,很無力,但這一刻很重要,它是我們離真實的自己最接近的時候,當然,也是他人可以走近的良機。愛情往往發生在這一刻,自我蛻變突破與成長也發生在這一刻。這一刻,要么垮掉,要么強大。不同在于你對情緒下的認知。
? ? ? 所以,別害怕,機會來了。只是我們要學會動用下認知,學會思考。雖然結果往往我們很多人一用腦就會頭疼,這在“攻擊父母”,因為用腦意味著質疑和思考,也意味著自我的深入。
? ? ? 讓我們來看看,情緒從哪里來。本來情緒有三個系統,是人類進化的饋贈。比如恐懼、焦慮都是威脅系統的能量。人時刻都是有能量的,情緒也是一種能量。恐懼讓我們遠離危險,焦慮提醒我們解決問題,抑郁提示我們需要低消耗,恢復能量,憤怒給我們一種力量拒絕現狀---,情緒的獎懲系統,負責滿意自己或攻擊自己。但情緒來時,大多數人會有挫敗感,無力感,屈辱感,因為我原來如此虛弱,這嚴重損傷我的自戀。這太糟糕了。
? ? ? 我們的習慣要求服從,也習慣于攻擊自己,因為能量要么向內要么向外。所以情緒最重要的系統——安撫系統往往被我們忽略了。那些要求完美、極其自戀、虛弱不堪的人,幾乎從不啟動安撫系統,一生活在跟自己的較勁和對抗上---
? ? ? 接下來是真的福音:自我關懷。參見克里斯汀.內夫《自我關懷的力量》。
? ? ? 不再向外尋找。靜靜跟情緒待一會兒,它會安靜下來,你要問自己為何如此,因為何事,有和解?并且如果你秉持以下三點,你會真正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朋友。第一,不對抗,接受困苦,理解困苦才是人生常態;第二,接受失敗失誤,錯誤不完美,放棄完美的人生期待,那不切實際,也不存在;第三,像自己的愛人、媽媽、咨詢師一樣安撫自己。讀讀名人傳記,歷史人物會告訴你人人困苦,你的那點苦真的可能不值一提。當然你可以像作者一樣,最艱難的時候給自己寫一封關懷的信,堅持寫感恩日記,你希望愛你的人為你做什么,你就為自己做出來。
? ? ? 這本書也許是21世紀最好的心理書籍,它跨越了精神分析對原因的探尋,直接用最人本的手法進行自我關懷,這真的是我們的福音。
? ? ? 但接下里,我要說的是,更深的關于自我的內容。
? ? ? 是的,我想說的是逃離情緒這個習慣下的東西。逃離情緒就是逃離自己。因為自我意味著分離,分離意味著孤獨。因為害怕孤獨。
? ? ? 因為害怕孤獨,所以要逃避自由,要時刻尋求庇護。我們不停向外搜尋強大的客體,靠近他,當然也希望自己強大,但因為都在逃離,所以人人不安、自危,在尋求庇護與失落中強迫性重復,無窮無盡。
? ? ? 自我意味著邊界的建立,過去的舍棄,文化的批判和權威的“攻擊”。
? ? ? 權威就是父母,就是領導,也是超我。所以,如果自我尚未獨立,攻擊權威意味著風險,就是攻擊自己,為了回避痛苦,自我愿意迷失。
? ? ? 迷失之下是混沌,是盲從,是虛假的安全。服從下個體以為是安全的,卻不由自己掌控,或部分掌控。沒有自我就會被環境推動,被文化催眠,被他人利用。
? ? ?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渴望出人頭地少有放松,努力拼搏卻不快樂,因為這是“他我”的要求,我們拼命掙錢又拼命消費,熱衷比較少有滿意,這是商業文明的暗示?什么才是好的,為什么這么努力卻依然不安?因為對文化少有質疑。
? ? ? 人們經常為了虛假的安全逃離自我,又不能完全沒有自我。想要存在意義,滿足自戀,為了身份認同,往往可以“遺忘自我、忍受別離、犧牲個人自由、舍棄一己念想,甘冒風險,完成服從行為,目的是為了喚起身份認同感。”
? ? ?這是我要推薦的第二本書,讓我興奮到難以入眠——弗洛姆《論不服從》。
? ? ? 開篇講到,根據希伯來的神話,一項不服從開啟了人類歷史:亞當和夏娃。辨別是否有自我,要看服從的性質,對他人權力和機構的屈從和基于理性信念的自主性服從。權威主義內化(超我)變成另外一種自覺的良心,但人性與道義是最高原則,我們的理性和直覺可以通過認知辨別和堅守。
? ? ? 弗洛姆說人類是否有未來,人類文明是否會終結,端賴于我們能否秉持懷疑、批判、和不服從的能力。所以,請保持獨立,保持自我。
? ? ? 因為邊界的抽象,我們不自覺會被環境和文化“催眠”。這里的文化還包括各種規范,道德,規條法律,我們應帶著點審視和批判,在任何環境下保持自我,是自我決定環境,不是環境決定自我,我們可以創造性去改變適應,認知,當然,放棄全能幻想,不是意味著不投入不熱愛,保持理智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成熟的愛。
? ? ? ?百香果女孩案改判是社會道德的進步,相比素媛案,讓人振奮,這是人們不盲從規條,認知加入的結果。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加入智力的因素越來越多。不像原來,多是服從,少有思考。如果道德由我來制定,我會制定出更符合人性的更有長遠收益的道德內容。在我看來,全社會如果不能保護、教育好兒童,這是成人世界不道德,這是社會道德的缺陷,所以,孩子們才會受傷。才會有一代一代的傷害。
? ? ? ?按理說成年人有能力立足于世,但由于成人世界困惑日益增多,我們的知識被動學習,支離破碎,生存條件又充滿意外,所以人們總是恐懼、焦慮、不安。自我何時建立,如何建立?
? ? ? ?我想,人從與自然界渾然一體的狀態,從母體中分離之初,是完全沒有自我的,直到2歲左右,開始辨別我與媽媽不同,身體自我和基本的意識自我,當有了足夠多的社會化,在12歲后開始社會自我的雛形。那么完整自我大概要從青春期開始。很多自媒體網紅在自我和獨立的路上走的不錯,比如,李子柒等。
? ? ? ?雖然服從常常被視為“美德”,但質疑的習慣和創造的能力是一個人自我深入的標志,真正安全和自由,需要你的認知能力獨立在規則之上。并希望你成為自己的朋友,通過自我關懷,做個自我深入并成熟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