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盲盒?
盲盒,物如其名,就是看不見里面內(nèi)容的不透明盒子,里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shè)計師單獨設(shè)計出來的玩偶。盒子上沒有明確標(biāo)注,只有買來后打開才知道里面的玩偶具體是什么。
下圖中類似的塑料或者樹脂小娃娃就是盲盒里的產(chǎn)品,只有幾厘米高,是一種袖珍擺設(shè)。
盲盒并不是什么新產(chǎn)品,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末期的日本,當(dāng)時的百貨公司會銷售福袋,將其作為處理尾貨的方式,福袋的價格一般為1—2百日元,價格雖還算合理,但得到什么東西全憑運氣,有些福袋里面有價值較高的物品,有些則是推銷不出的積壓商品。但隨著銷售活動的固定,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消費者會專門前往購買福袋。
20世紀(jì)八十年代,模型愛好者將福袋與模型結(jié)合衍生出專門售賣手辦模型的線下“扭蛋機”。到了九十年代,中國也開始出現(xiàn)盲盒本土化的實踐,比如小浣熊、小當(dāng)家方便面里的水滸英雄人物卡、虹貓藍兔七俠傳的模型劍。
2019年8月,天貓發(fā)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后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2020年兒童節(jié),拼多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盒子,卻憑一己之力挽救瀕臨破產(chǎn)的泡泡瑪特于水深火熱之中,不僅讓泡泡瑪特起死回生,還推動泡泡瑪特成功上市,搖身一變成為身價千億的大公司。
繼“炒房熱”、“炒股熱”、“炒鞋熱”之后,“盲盒熱”正在逐漸席卷新的一批狂熱分子。很多人不惜一擲千金,只為集齊全款。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想問,盲盒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讓這么多人樂此不疲,沉迷其中?
01.好奇帶來的潘多拉效應(yīng)
正如《阿甘正傳》里說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那樣,盲盒就像人生的那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盒打開的是哪一款。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并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開真相。過了一段時間,潘多拉終于忍不住把盒子打開了。誰知盒子里裝的竟然是人類的全部罪惡,結(jié)果這些罪惡都跑到了人間。
人類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并甘愿冒風(fēng)險去一探究竟,心理學(xué)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潘多拉效應(yīng)”。同樣的,盲盒的吸引之處就在于,打開之前,你只能確定里面有一個小玩偶,卻無法知道這個小玩偶具體是哪一款。這種對未知的好奇涌上心頭,刺激著人們的神經(jīng),吸引人們想要去看看包裝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02.無法抵擋獎勵機制誘惑
拿泡泡瑪特來說,一整箱盲盒有12套,一套里有12個娃娃。其中包括數(shù)量很少的隱藏款、限量款,為了買到其中的隱藏款、限量款,便會有一些“端箱”玩家,甘愿一次性花掉144個娃娃的錢。
心理學(xué)家斯金納曾進行過一個實驗研究,他將小白鼠放入裝有操縱桿的籠子里,只要按壓操縱桿,小白鼠就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很快發(fā)現(xiàn),按壓操縱桿和獲得食物之間存在因果關(guān)系。所以,為了得到食物,小白鼠按壓操作桿的次數(shù)不斷增多。
盲盒利用它的“盲”,即它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可謂是吊足了我們的胃口。在盲盒面前,人人都是實驗中的小白鼠,盲盒里面的獎勵機制即隱藏款、限量款的存在,強化了我們不斷購買盲盒的行為。就像是小白鼠為了得到食物不停的按壓操縱桿一樣,我們會為了買到其中的隱藏款娃娃不停的購買盲盒。
這種對于隱藏款的期盼和焦慮,以及拆開后發(fā)現(xiàn)結(jié)果的滿足或遺憾,深深地抓住一眾玩家的心。
03.聯(lián)結(jié)社交行為和認(rèn)同感
《社會行為與人格》提到,收集東西這一看起來非常私人的行為,可以將人們與擁有共同愛好的人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chǎn)生社交行為。
盲盒不僅是一個玩具,還是一種能夠滿足歸屬與愛等需求的媒介。盲盒愛好者們有自己的潮玩社區(qū),大家在里面交換盲盒、曬娃改娃、炫耀成果、分享隱藏款攻略等,由此形獨有的圈子。他們在圈子中通過展示自己的“收藏成果”而確定自己的位置,分享自己“和圈子的關(guān)系”。在某二手平臺上,眾多盲盒潮玩被標(biāo)出超高的價格掛在平臺上“僅做展示”,并不售賣。
對于潮玩愛好者而言,他們享受因潮玩獨特而被詢問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有更多的人被“種草”,從而讓盲盒更為風(fēng)行。
盲盒可以類比于我們小時候買小浣熊方便面時想要集齊水滸卡片的心理,為了集齊整套卡片,會主動和朋友進行交換,對于面臨社交恐懼等問題的人來說,盲盒不僅給予他們精神寄托,更是他們認(rèn)識朋友的一個機會,在這個圈子里尋找著屬于自己的那份社交認(rèn)同感。
04.賭徒荒謬帶來上癮行為
賭徒謬誤亦稱為蒙地卡羅謬誤,這是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fā)生的機率與之前發(fā)生的事件有關(guān),即其發(fā)生的機率會隨著之前沒有發(fā)生該事件的次數(shù)而上升。如連續(xù)拋一枚硬幣,連續(xù)多次拋出正面朝上,賭徒可能錯誤的認(rèn)為下次拋出反面的機會較大。就這點來看,拆盲盒其實也有一種賭運氣的成分在里面。
研究用戶心理的《上癮》一書中提到了“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觸發(fā)→行動→多變獎勵→投入,對盲盒上癮的過程,就是你投入越多,越離不開它,繼而引發(fā)下次“觸發(fā)”,如此不停的循環(huán)。因此一時間盲盒成了讓人上癮的存在。
雖然一個盲盒不是特別昂貴,但是一旦陷入買買買的境遇,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和情感在其中,久而久之,勢必難以割舍,沉迷其中。所以,在享受盲盒帶來的那份喜悅的同時,記得也要理性消費哦。
更多心理、情感問題,歡迎聯(lián)系我為你答疑解惑,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