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盤游戲:讓厭學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說話”》
我討厭學校,課本像一團亂麻。”10歲的小王(化名)在沙盤游戲中用玩具擺出“怪獸吞噬書本”的場景時,終于說出了這句話。這個總愛在課堂上畫超人、成績墊底的孩子,通過沙盤游戲逐漸打開了封閉的內(nèi)心世界——原來父親的疾病讓家庭氣氛壓抑,英語聽不懂的挫敗感像雪球般越滾越大,而老師的批評更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一、沙盤游戲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沙盤游戲(箱庭療法)通過沙子、玩具模型和有限空間,讓孩子用非語言方式表達潛意識的情緒與沖突。
對厭學兒童而言,這種“游戲式治療”能帶來顯著改善:情緒宣泄與壓力釋放
孩子可將學業(yè)壓力、家庭矛盾等負面情緒具象化為沙盤中的場景(如“怪獸”“破碎的橋梁”)。例如小王在第三次沙盤中用沙子堆出“火山爆發(fā)”,咨詢師引導他用手掌撫平火山,這一過程幫助他釋放了累積的憤怒與焦慮。
注意力與自我控制力的提升
擺弄沙具需要集中注意力,沙箱的邊界限制也有助于訓練專注力。咨詢師發(fā)現(xiàn),小王從最初頻繁更換玩具,到后期能專注搭建“城堡防御系統(tǒng)”,行為沖動的頻率顯著降低。
重構自我認知與創(chuàng)造力
沙盤中的象征性場景反映孩子對現(xiàn)實的認知。當小王在第七次治療中將“超人”從攻擊狀態(tài)改為“守護學校”,咨詢師順勢引導他討論“如何幫助同學”,幫助其重建積極自我形象,并激發(fā)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力。
人際關系改善的預演
團體沙盤游戲能讓孩子們學習協(xié)作與溝通。小王在團體治療中逐漸從“獨狼式擺沙”轉變?yōu)橹鲃优c其他孩子交換玩具,咨詢師反饋其人際交往能力明顯提升。
二、家長配合:守護而非“解碼”孩子的沙盤世界
沙盤游戲的效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但需注意以下原則:不強行“解讀”沙盤內(nèi)容
孩子的沙盤作品并非現(xiàn)實事件的直接映射,家長不宜追問“這個代表誰?”“為什么擺成這樣”。過度解讀可能破壞孩子對治療的安全感。
創(chuàng)造信任的家庭氛圍
配合咨詢師建議調(diào)整家庭互動模式,如減少批評式溝通,增加親子游戲時間。小王的母親在咨詢師的指導下,每晚用15分鐘與孩子玩“家庭沙盤故事”,顯著改善了親子關系。
關注日常情緒信號
沙盤治療需與日常生活調(diào)整同步。家長需留意孩子是否有情緒波動(如突然沉默或暴躁),及時與咨詢師溝通,形成“家庭-咨詢室”的聯(lián)動支持。
避免施加額外壓力
治療期間不宜以“成績進步”作為衡量標準,應優(yōu)先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小王父親曾因孩子月考分數(shù)未提升而焦慮,經(jīng)咨詢師提醒后改為鼓勵孩子“分享學校趣事”,反而促進了孩子的積極變化。
結語:讓沙盤成為孩子的“心靈翻譯器”沙盤游戲不是簡單的“玩具療法”,而是通過象征性語言幫助孩子解碼內(nèi)心困惑。當家長以信任與耐心陪伴這一過程,厭學不再是無法破解的謎題,而是通向自我成長的一座橋梁。
(注:本文案例經(jīng)專業(yè)處理,保留核心要素但隱去隱私信息)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