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心理疾病和行為問題,都是習得性無助造成。 長期以來不允許生命按自然節律生長,當生命違背自己意愿時,會出現各種不適,長期累計會患各種心理疾病;會以不同的行為出現。 絕望、抑郁、消沉的產生,并不是當下的誘因,而是很早在心理上已經扎根,只不過這顆頑固的種子在當下的情景中被引發出來。? 心理學家塞利研究動物時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只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關在籠子里的狗逃避不了電擊,于是狗在籠子里狂奔、痛苦哀叫。反復的實驗后,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會主動爬地上,全身顫抖、哀叫,但不狂奔。后來,實驗者在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會自動倒地哀叫和顫抖。 它本可以主動選擇逃跑,但是它很絕望的等待痛苦的來臨。 為什么狗會這樣,它連最初的“狂奔、尿流、驚恐哀叫”最基本的本能都沒有了呢!因為他們已經知道,已經沒有用了,只能如此。 人也是一樣,這就是為什么會絕望、抑郁、消沉的原因。 其實,每個人天生是積極的,喜歡嘗試,從母親的子宮里出來,睜開眼的那一刻就嘗試著到處看,在慢慢的成長中,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開始到處爬,到處摸,這些動作是先天給生命賦予的。 那么,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人認可過,鼓勵過,所有未知的探索被大人限制,在無數次的打擊和否認中慢慢形成一種消極習慣; 因為什么都是第一次嘗試,會出現很多錯誤,每一次,父母或者其他人會訓斥孩子,“不準”“危險”“不要這樣做”時,就好像被電擊的狗狗一樣,久而久之,他喜歡的事情沒有了興趣和自信,因為他不知道做完之后,大人會是什么樣的反應,肯定會被否定掉,結果,他也如父母所愿變成一個乖孩子,從此也把膽怯,自卑的種子深深的扎在心里。 長大或者成年后遇到問題,不知如何面對,先出現的是消極情緒和行為,極端,壓抑,暴躁,不知所措,長期積累心靈就會出現偏差,從而導致抑郁癥狀。 這個時候,可以回顧自己的經歷,哦,在成長的環境中原來發生過這么多事情,之前是多么的不幸,又是多么的幸運,切身體驗了人的多樣性,復雜性; 可以開啟重新養育自己的計劃,把自己當做剛出生的嬰兒,做自己后天的父母,一切從頭開始,認可,鼓勵,不訓斥,順著,不比較,給予陪伴和擁抱,關注自己,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不加條件的愛自己,不拔苗助長,尊重自己。?? ?
0 3
-
正念減壓:和自己好好待一會兒 地鐵門開的瞬間,工作群消息還在跳;煮咖啡時被孩子的哭聲打斷,焦糊味漫上來;深夜躺床上,明天的方案在腦子里循環播放——我們總被“未完成”的焦慮拽著跑,壓力像團亂麻,越扯越緊。 正念減壓的秘訣,藏在“此刻”里。不用急著趕走情緒,試著停一停:喝溫水時,感受水流過喉嚨的溫度;敲鍵盤前,先覺察指尖觸到桌面的輕觸;哪怕只有一分鐘,把注意力輕輕放在呼吸上——吸氣時數“1、2、3”,呼氣時數“4、5、6”。不必評判“剛才又分心了”,像看云飄過那樣,任念頭來去,再溫柔把注意力拉回來。 壓力從不是敵人。當我們不再和它對抗,只是“看見”它的存在——“我現在很焦慮”“身體有點緊繃”,那些擰成一團的能量反而會松開來。所謂正念,不過是學會和自己好好待一會兒:不追趕,不逃離,在一呼一吸間,重新握住生活的主動權。 畢竟,最珍貴的減壓時刻,從來都不是未來的某個“空閑”,而是此刻,你愿意為自己停留的每一秒。
-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學會養育自己。 首先是自我覺察,這是養育自己的開端。就像每天花幾分鐘回顧自己的情緒,是什么引發了憤怒或者喜悅,例如在工作中被批評感到沮喪,要察覺到這種情緒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渴望被認可。這是基于心理學中對情緒認知的理論。 其次是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要像接納一個有缺點的朋友一樣接納自己。不要總是批評自己的不足,而是以包容的心態對待。 再者,調整內在對話。當我們內心出現否定自己的聲音時,如“我不行”,嘗試把它轉變為積極的自我鼓勵,像“我可以嘗試一下,做不好也沒關系”。這類似于積極心理學中的自我激勵理念。 最后,設定小目標并逐步實現。每一次小目標的達成都是對自己的滋養,這符合成長型思維的概念。通過這些方式,我們能不斷養育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
日子不是和誰過都一樣, 有人棄你如敝履,有人視你如珍寶, 總有人覺得你不夠好,可也有人覺的你哪里都好, 所以你不必踮起腳尖,愛你的人自會彎腰, 萬事不求完美,留三分余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你若盛開,清風愛來不來。
-
深夜復盤時,我總盯著待辦清單上的未完成項懊惱:我怎么又拖延了?直到讀到心理學中的元認知概念——原來那些自我否定的瞬間,不過是被自動化思維綁架的產物。 心理學研究證實,大腦存在兩種運行模式:一種是快速、直覺的系統1,習慣用我不行做不到給行為貼標簽;另一種是緩慢、理性的系統2,負責覺察與修正。真正的成長,始于對系統1的觀察與干預。 上周我嘗試用情緒標記法:當焦慮涌來時,先在便簽上寫下這是對失敗的恐懼,而非陷入情緒漩渦。奇妙的是,當思維從被情緒淹沒轉為觀察情緒,那些曾讓我寸步不行的心理障礙,竟慢慢松動了。神經科學研究也支持這一點——持續的認知重構能重塑大腦神經回路,讓積極思維逐漸成為新的自動化反應。 成長從不是對抗自我的苦役,而是學會以心理學家的視角,溫柔地拆解內心的舊程序,再耐心安裝更適配的新系統。當我們開始覺察每一次情緒波動背后的心理機制,每一次自我對話都成了進化的階梯。
-
好的愛情就像兩棵并肩生長的樹,各自扎根向下,又向著天空努力伸展。在風雨中相互依靠,在陽光下彼此守望。一起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不是誰依附誰,而是共同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愛情在歲月里歷久彌香 。
-
愛不是尋找完美的人,而是用完美的眼光欣賞不完美的對方。真正的愛情不是初見的心動而是久處后的不離不棄。
-
我們的靈魂來地球旅行一趟,肉身是載具,物質是一路的花銷和門票。太辛苦的時候,提醒自己是來旅游的,可以歇一歇,停一停,或者換個觀光景點的。
-
一個人愛你,給你物質是最基本的,不要覺得給你買個物品是有多么愛你,能帶著你成長,發展自己,能讓你胃口好,睡得香,如給了你物質,讓你做個乖乖女,其余啥都沒有,你只是被訓化的小獅子和擺布的小奴隸。
-
浮躁不安的背后是需求太多,自己有無能為力去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