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人的離世,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左右和避免的,但我相信越是親近的人越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因為他的離去而傷心難過。好好生活并不是對逝者的不忠”,反而是對逝者最好的緬懷,帶著我們對逝者的感激和愛。盡管悲傷百轉干回,但也是對siwang的正常反應。悲傷情緒并不復雜,也不會延期,只是如期而至。現在,我們應逐漸承認和接受悲傷,而不是一味否認。如果你覺得保持沉默更舒服,完全可以獨處時默默守護悲傷,不要有任何顧慮。你有權利在私人時間里用自己獨有的方式體驗悲傷。常言道,情人初見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人生旅途中,似乎總有人與我們同行。如果時間永恒,愛亦永恒,那么就會存在一個時空,在此時空中,沒有一個人會離開。siwang可能會轉換人們的形態,改變他們的外表,但他們不會離開。茱莉亞.塞繆爾在《悲傷的力量》這本書里指出,“很多失親者重建生活最重要的因素是身邊有愛的人”。就像一個神父說的,“有愛就有痛,但也只有愛,能治愈因愛而來的痛”。難過的時候,有人陪著說話;失落的時候,有人陪著散步;沒有食欲的時候,有人做好愛吃的菜,端到面前。在最低谷的時候,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卻能帶來最大的溫暖。這些關心會讓人覺得,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愛我們,也只有他人的愛オ能逐漸讓人走出悲傷,重新找到生活中的愛與樂;也只有他人的愛,才能讓人不繼續在悲傷中沉淪,選擇慢慢好起來,珍惜眼前人。
1 8姝寧心理: 最近接待了一位公益來訪者,父親的離世讓她一直走不出來,她的悲傷也深深感染了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好無力,幫不到她,只能默默陪伴著!
-
? #心理學小知識 總被他人評價影響?3 招建立穩定自我認知! ?? a. 評價過濾法 聽到批評時,先問自己:“這是對方的情緒發泄,還是客觀事實?”—— 過濾掉帶著偏見的評價,只吸收對成長有用的信息 ?? b. 自我錨定法 每天花 1 分鐘寫下 3 個 “我喜歡自己的地方”:比如 “我今天耐心聽了朋友說話”—— 用具體小事強化自我認同,減少對他人認可的依賴 ?? c. 角色分離法 提醒自己:“別人對我的看法,是他們認知的投射,不是我的全部”—— 把 “他人眼中的我” 和 “真實的我” 分開,避免被單一評價定義 ?記住:你的價值從不由別人的眼光決定,就像星星不會因為有人沒看見就停止發光。
-
想到詩人紀伯倫說過: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所有的關系中,只有親子關系是漸行漸遠的,而你能做的,就是放手尊重孩子。
-
靈偶心學結合了海靈格的家排理論與技術 海靈格的家族系統排列的原則如下圖: 家排很多思想精髓來源《道德經》 海靈格認為自己能有如此的成就,與《道德經》密不可分,他說自己的靈魂始終跟隨著《道德經》,甚至他還自問自答說:“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是中國人嗎?是的,我是中國人。”
-
今日立秋,碩果豐盈。我們要去跨越人生的四季: 第一季,認識自己、不盲目 第二季,發展自己、不后悔 第三季,超越自己、不畏懼 第四季,放過自己、不糾結 所以,親愛的伙伴,讓自己不辜負每一個當下
-
終于與心理學的男神相見啦,慕啦
-
情緒分正向與負向的,每個情緒背后都有一個沒有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正向情緒越來越多,我們就會越來越好,做什么事情都會有好結果。
-
薩提亞中每種溝通模式也都有各自有利的一面,要調整它們,并不是全盤否定。 討好型的人很善良,指責型的人很自信,超理智型的人很理性,打岔型的人很靈活。 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更好的去表達我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受,表達我們的期待。相信各位都能很好的去進行溝通!
-
沉沒成本。這個效應告訴大家,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要及時止損 感情如果一味的一方付出, 另一方只會索取,終究走不長久,不如及時止損,找一個雙相奔赴的??
-
什么是“酒肉情侶”? “酒肉情侶”本質上,并不是真正的親密關系。而是一種假性親密關系 (Irrelationship)。 一般有2個特征: a.表面上很“親密”,內心卻有很深的距離感。 在外人看來,你們很恩愛。 但實際上,他從來不關心你在想什么,也不允許你走進他的內心。 一旦觸碰到更深層次的精神溝通,就暴露各種問題。 一方或雙方刻意回避,甚至拒絕溝通,關系就會以各種莫名其妙的方式結束。 b. 一切關系行為,都是“角色扮演”。 兩個人相處,就像有一個關系模板一樣,雙方完成角色的“公式化”期待,就連啪啪啪都是“例行公事”。 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回避內心的“在一起”。 避開坦誠和接納,真情和付出,不敢在關系里暴露真正的自己。
-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它會以更丑陋的方式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