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回顧痛苦的經歷時,常常會問‘為什么是我’或者‘如果我當時……就好了’,這種自責像是試圖用現在的智慧去責備過去的自己。但事實上,那時的你已經用盡了當時所有的資源和勇氣去應對。如果我們暫時放下‘對錯’,只是去看見那個受傷的自己,你現在想對TA說些什么?” 當來訪者因過去創傷而自我指責時(減少自我批判+重塑自我慈悲)
0 0
-
情緒的背后,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情緒藏著心理需求!生活里,焦慮、憤怒、悲傷、無助總像不速之客般造訪。其實它們不是麻煩,而是內心在敲窗——用情緒的聲音告訴我們:“這里有未被滿足的需求,該照顧自己了。”當我們讀懂這些信號,處理情緒就會像解開線頭,越理越順,腳步也會更輕盈
-
你需要我就在
-
你來我陪著
-
“你提到現在的狀態像站在霧里,看不清方向,這種不確定感確實讓人焦慮。但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視角——迷霧也意味著可能性,而不是‘唯一正確的路’。如果暫時放下‘應該怎么做’,只是問問自己:‘此刻,什么樣的選擇最能讓我感到踏實?’你的內心會怎么回答?” 當來訪者對未來感到迷茫時(接納不確定性+聚焦內在指引)
-
當我們回顧痛苦的經歷時,常常會問‘為什么是我’或者‘如果我當時……就好了’,這種自責像是試圖用現在的智慧去責備過去的自己。但事實上,那時的你已經用盡了當時所有的資源和勇氣去應對。如果我們暫時放下‘對錯’,只是去看見那個受傷的自己,你現在想對TA說些什么?” 當來訪者因過去創傷而自我指責時(減少自我批判+重塑自我慈悲)
-
改變確實不容易,尤其是當你期待自己一下子變得完全不同時,那種落差感會讓人很挫敗。但你知道嗎?就像學走路時總會跌倒幾次一樣,現在的‘不順利’并不是失敗,而是你正在適應新模式的證明。如果我們把目標拆解成更小的步驟,你覺得哪一部分是你現在可以開始嘗試的?”
-
內耗不是你的錯,只是太在乎了。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你感知世界的天賦。那些反復糾結的夜晚,是因為你總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F在,輕輕把手放在胸口,對自己說:辛苦了,你已經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