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化破壞性,真正的親密才可能發生
0 6
-
你為一件事情煩惱,這件事你的同事怎么看,你的媽媽如何判斷,如果來了一個老外,和你一樣的年齡,遇到同樣的事情,他會痛苦嗎?來了一個外星人,看到你的故事,他的感受會怎樣。如果有一個人,你認為他的看法和你不一樣,為什么,你能理解他嗎?要知道一個問有多種思考方式。
-
焦慮的解決方案,竟然是四個字:心不在焉。心不在焉,這個成語,被很多人誤會,以為是貶義詞,在我看來,恰恰是一個人的覺悟:心不被境轉的活法。《大學》中明明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被境轉,看而不被所見迷惑,聽而不被所聞干擾,吃而不被味覺誘惑沉迷。有思慮,但是不聚焦思慮,不迷惑于思慮,不執著于思慮,不認同于思慮,自然不會有焦慮。焦慮,不是我們先天如此,是后天養成的一個慣性而已。焦慮,焦慮,焦點放在思慮。早上睜開眼,所有人都會有幾秒鐘的清醒,沒有任何思慮和故事,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只是很短暫,很快就被思慮和念想覆蓋。然后,從早到晚,注意力基本都放在這些思慮上。山河大地,千姿百態呈現于目前,對于聚焦思慮的人,都是視而不見,因為注意力完全被思慮吸引。這些思慮,每個人內容各有不同,不過整體來看,無非財色名利,兒女情長,重視什么,滿腦子就是什么。心不在焉,對于焦慮的人來說,是最直接的解藥。這里有三種情況,都可以是“心不在焉”的實踐。第一種:注意力放在手頭,腳下,放在觸目所及的一切事物上,注意力鮮活游走于萬物之間,而不執著和駐留,走出念頭,活于手頭,焦慮瞬間就減弱消散。第二種:注意力放在覺知,感知,自知,對于一切思慮、感受、情緒,只是一個輕松的感知自知覺知,口訣就是“知道就好”,清爽的知道就好,不用耗神費力,卻超越了思慮的干擾。第三種:就像看電影,每個人基本都是放松愜意的,雖然看卻不沉迷,不當真,不執著,因為看之前知道電影是假的,不是真實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知道一切思慮都是假想出來的,本來不真實,就像電影一樣,從此你看思慮就是觀影,放松不當真。對于焦慮,解藥就是“心不在焉”,心不在思慮上,心不惑于思慮,以上三種情況,任何一種,悟透用于生活,都可解焦慮之苦。
-
轉化破壞性,真正的親密才可能發生
-
我們永遠找不到一個統一的答案來解釋一切。我們能做的只是不斷去探索屬于自己的答案,不斷去拓寬自己的世界,讓自己積累越來越多的健康關系體驗,學習到更多更健康的關系模式,從而完成對自己的救贖,對自己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