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冒”,影響生活與生存狀態,有的甚至影響生命安全。這兩天,浙醫二院的精神科醫生,都進入了“備戰”狀態,因為寒冷的冬天是抑郁癥發作的高峰期。“這兩天,我有一些病人復發了,他們本來抑郁癥控制得挺不錯,但因為前段時間連續霧霾天,再加上下雨天,病情就控制不住了。”浙醫二院精神科副主任劉微波說,冬季抑郁高發,主要還是光照少了后,大家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多了。
霧霾天不出門憋出抑郁癥
就在前幾天,劉微波在門診中,碰到了一位30歲左右的白領女性王玲(化名)。以往來精神科門診就診的基本上由家人或朋友陪同,但這個病人卻是獨自前來的,這讓他印象深刻。
王玲是一個戶外運動愛好者,每天晚上都會沿著運河,快步走一兩個小時,而到了雙休日,就會跟QQ群里其他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們,一起去野外徒步。愛好運動的人一般都非常開朗,在朋友眼里,王玲也是一個“陽光派”。但前段時間,朋友們發現她整個人都變了。
霧霾前期,王玲因為工作壓力大,每天運動的時間大幅度減少,往往是辦公室、家里兩點一線的機械工作生活,這讓她陷入了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漸漸地,王玲就發現自己睡眠質量變得非常差,而胃口也是一落千丈,每天只想喝點清粥。
王玲說,意識到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后,她馬上去了一家中醫院,請中醫醫生給她號脈,還開了調理中藥。雖然一星期之后復診檢查,身體的指標都沒有問題,但是王玲還是覺得自己整天四肢乏力、疲憊、食欲不振。
到了周末,原本約好的戶外活動,因為霧霾取消。這件事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壓在王玲身上的所有負面情緒暴發了。對于朋友再次的邀約,她沒了興趣;雙休日去購物逛街,也沒興趣。王玲說自己上網查了身上所有癥狀的原因,發現這些癥狀都指向一個共通的疾病——抑郁癥。
冬季是抑郁癥最高發時期
常常無精打采、憂郁沉悶,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還經常抱怨身體各處酸楚疼痛,但又查不出明顯的問題來!劉微波醫生說,像王玲這樣的人,臨床中并不少見。
劉微波解釋,抑郁癥是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及言語動作減少為典型癥狀的一組情緒障礙綜合征。概括起來為“三少六無”:即情感低落、思維遲鈍、行為減少,無趣、無助、無能、無力、無望、無價值,嚴重時有自殺意向和行為。
“這個病是因天氣變化而發生的一種憂郁癥效應,多見于性格內向、敏感、感情脆弱的人,恰巧在冬季遭遇心理應激事件的人,或未能得到及時的宣泄和疏導,或在室內工作的人,尤其是體質較弱和極少參加體育鍛煉的腦力勞動者;生活不規律和飲食不合理的人。”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就備受冬季抑郁之苦。他把自己的抑郁稱為“黑狗”,每到冬天,這只“黑狗”便會更加張狂,讓他痛不欲生。
劉微波說,醫學界因此提出一個診斷名詞,叫“季節性抑郁”,又稱“季節性情緒失調癥”。是指因天氣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憂郁癥效應,但季節性抑郁主要指的還是冬季抑郁。冬季是一年中抑郁癥最高發的時期,因為冬季由于光照減少,抑郁癥很容易發生和復發。
一般來說,這些癥狀從秋冬之交初露端倪,在次年的1月份和2月份癥狀最明顯,直至入春后才會緩解。
●提醒
預防關鍵在于多擁抱陽光
為何冬季會抑郁?主要還是因為日照減少,體內的“快樂激素”被遏制了。
劉微波介紹,大腦里的松果體,是人體生物鐘的調控中心。在光照影響下,松果體黑夜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對生命活動有抑制作用,讓人情緒低落,體溫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下降,這時大腦及機體就會統一進入休息狀態,啟動睡覺模式。
隨著秋冬季節里太陽照射時間逐漸縮短,人體內的褪黑激素含量增加,引起體內興奮性遞質濃度降低,興奮性下降,又引起了人的抑郁情緒反應。因此抑郁癥病人容易發病,而正常人群也有不少會出現抑郁情緒。
“因此在冬季,預防抑郁發生最好的方法,是盡量多照照陽光。早上不妨拉開窗簾迎接陽光,中午時外出盡情沐浴。”劉微波說,很多人在陰雨天或者霧霾天,或者不方便出門的時候沒法曬太陽,她建議也要把家里的電燈打開,不要讓自己被陰暗的環境包圍。
至于要不要將家里的白熾燈換掉,劉微波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換成暖色調的燈,只是對于一些人來說,能夠增加心情的愉悅。”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