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信:
謝謝陳老師的耐心觀看~
從小到大,我一直無法明白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可能會一天這個樣子,另一天換一個樣子。
朋友之間的一舉一動我也會去模仿(無意識的),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態度也是有著不同的態度。
很多時候我是通過別人才發現對待一件事情怎樣做才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有時我面對一件事情在同輩人面前,不知道該有什么反應,是不是很奇怪?
與朋友之間,我永遠是最好妥協的那一個,沒有明確的個性,朋友也不把我完全當一回事。
拿件事來說,我沒有帶手機,跟朋友說讓她幫忙打電話,然后她與另一個朋友走了出去,然后她就忘記了,心碎....
這可是關乎我的午飯!她就笑了一下...沒有了?
可是我恰好是對著她沒有什么反應,背地里卻會把這件事好好想的,然后才覺得她的行為很過分!!!
還有吧,與其他朋友相處,我會跟她們暗地里比較,如果對方沒有向你表達善意,我就會一直有一道心理防線,什么重要的事也不會主動跟她說,我總是為友誼的事情煩惱。
※回信:
這是好事。
如果你注冊的信息(0后,女,高中)是真實的話,那我推測你是一名16歲的高中女生(希望沒有推測錯誤)。以下是在推測無誤的情況下的我的個人見解。
16歲是花季。很多人都是這樣覺得。
其實同時,這也是一個險惡的階段——好比人們從未想過,5歲的小孩子與父母出去逛街,其實他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大腿森林”,這對于他是恐怖的。
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混亂階段。你的類似這樣的想法,在之前應該多少有顯露,但是到了最近一段時間,你終于開始去思考它。
這是因為青春期后期,是混亂和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階段。
所以,這是好事,只是有時會覺得累。
總的來說,你的困惑,指向了人際關系,但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人際關系。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關系里。與他人,與自己。而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常常是自我的外顯。
你現在的這些困惑,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個過程,通過與他人交往,你在思考,在了解自己,在困惑,在重塑自己。
而你的自我因為比較“弱”,所以,你的困惑更加多。
但這些是我們必須接受的。
要么接受這些困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思考、逐步地認識自己、一步一步地嘗試讓自己的自我強大、定型;
要么,逃避它,你就暫時不再成長。
成長總是有困惑,但,那是值得的。祝你好運!
☆我是陳貴福
惠州心理咨詢師
我擅長以下領域
解夢,潛意識探索,精神疾病鑒別,婚姻家庭,愛情兩性,學生困惑,個人成長,神經癥等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