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常形問題和變形問題
個人原創
王滋
發表時間:2020-12-26 11:50:23
684
0
0

十二 常形問題和變形問題
許多病友在咨詢我的時候經常問:“王老師,森田療法告訴我們,什么癥狀都不要想,都是正常的,要順其自然,但是如果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工作的,學習的,我還是不想嗎?好像不合常理耶。”我說就這個問題,我給你們講講心理學上對問題的分類,也許對大家更有幫助。
心理學上把問題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常形問題,另一類叫做變形問題。常形問題有兩個特點:一是與現實直接相聯系,涉及大家公認的重要生活事件,例如夫妻感情不和,病人長期想離婚又不想離婚,十分苦惱;二是它有明顯的道德色彩,不論你持什么道德觀點,你總是可以將問題的一方視為道德的,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上述的例子便是如此。
變形問題也有兩個特點:一是它與現實處境沒什么關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一般人認為簡直不值得為此操心,或者使不懂精神病學的人感到 難以理解。例如,某病人每天晚飯后就陷于吃藥還是不吃藥的痛苦之中:吃藥怕肝硬化或者上癮,不吃藥怕治不好病。這在不懂精神病學的局外人看來是不成問題的,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實在決定不了就去問醫生,醫生讓你吃你就吃,醫生不讓你吃你就不吃,很簡單的;二是它不帶明顯的道德色彩,你不能說吃藥和不吃藥哪個道德哪個不道德。
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強迫癥的癥狀都是變形問題,所以我們什么都不需要想。如果強迫癥病友出現常形問題怎么辦呢?也不需要想,直接行動,想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行動才是真道理。
0人已踩
0人已贊
作者文章
強迫癥狀背后的焦慮
文章探討了強迫癥狀焦慮背后的完美主義動機,指出由于這種動機脫離現實而無法實現,因此焦慮的處理方式不是解決強迫癥狀,而是與之共存,讓焦慮自然消散。
522
4
2
一則強迫思維痊愈的案例
這篇文章詳細記錄了17歲青少年小剛通過心理咨詢和治療逐步克服強迫癥的過程。文章通過20多次咨詢的詳細對話,展現了心理咨詢師運用森田療法幫助患者理解癥狀、改變認知、最終實現康復的完整歷程。案例生動展示了強迫癥的形成機制、治療方法和康復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
11690
17
1
一則強迫行為痊愈的案例
文章詳細描述了一位35歲女性小紅(化名)因艾滋病恐懼導致的強迫洗手行為的心理咨詢治療過程。心理咨詢師通過認知療法、系統脫敏法和滿灌療法,幫助患者逐步控制洗手行為,從每天500多次減少到20次左右,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1711
5
0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