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0歲,《心理問題最終要追溯到“我是誰”的哲學問題》 1.科學的源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心理學是科學的分支,所以心理問題最終要追溯到哲學。哲學是對現象的思考,對靈魂的追問,關于“我是誰”的哲學問題的答案要到神學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訴我,人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樣的,從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個人性本體,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瑪斯鉆石途徑系列》告訴我,人格是什么樣子,人格和本體共存是什么感覺,如何識別本體、彰顯本體、成為本體。 4.結合給力心理平臺蜂涌般的“自殺和自殘”帖,我似乎明白了他們的困惑和痛苦。他們是九型人格四號,他們是真善美的化身,他們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誰,但又不確定自己是誰,他們特別想知道自己是誰,所以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那個“我”。 在與外界的不斷碰撞下,他們知道了“我不是誰”,所以不服,所以反抗,反抗別人對他們的定義,但又沒有能力證明自己不是別人眼中那個“我”,所以掙扎困苦,憤怒絕望。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所以想用自殘(或自殺)的方式緩解(或終結)讓他們極其不安的情緒。 所以對他們的描述是:我不知道我是誰,但我知道我不是誰。他們可能從嬰兒起就知道自己不是誰,不想做被別人定義的那個“誰”,他們一直在尋找在反抗,所以容易在青春期爆發。 5.一個月前,我因為“不得不面對父母”之事而悲傷而惱怒,我不想與父母和解,迫于現實,我想嘗試和解,但每當想起面對與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緒激動難平。 借著情緒,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發現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樣會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顧,讓“自我”惶恐不安。那種感覺是讓“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懼的,感覺就要從世界邊緣掉下去一樣。 那個“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識,是通過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沒了身份,沒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沒了“自我”,我該如何繼續。 6.當我明白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誰”的問題上時,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這雖然很不容易,但也已經在路上了。
13個擁抱
17條評論
473次閱讀
賞1 元

網友
2025-03-26 06:02:44

傾聽者療愈之光
0
隨為了保護“自我”而不愿和解,但也因為想和解而又不愿和解,內心沖突不斷……和解或者不和解都應遵從內心的自我感覺……我想說的是,如何處理,當想和解,卻沒有機會了,如何呢?
2021-04-25 20:26:35
療愈之光。您好,這個問號很簡單,跳出人格框架就不用和解了。。。。我現在的感覺是,當自我感受突出時,我扭捏抗拒,無法和解。當我跳出人格框架時,我看山是山,云淡風輕。
盯著問題,只會強化問題,跳出問題,才能化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