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導讀:真正的親密,一定是建立在兩個人互相真誠的“看見”彼此基礎上的。真正的愛,也是離不開“看見”的。所以,彼此懂得,真實坦誠親密的愛,也許不容易,需要一步一步去實現。
可是,看見,尤其是看見自己,卻是你在這個當下就可以下決心去做的事情。就在這個當下,就在此時此地,你可以選擇看見,看見那個真實的自己。
看了《大魚海棠》,很多感動,也很多欣賞。然而,遺憾也并非沒有。那就是我又一次在國產影視作品中發現了同一個問題——我們那么渴望愛,那么濃烈地表達著愛,可是為什么,我們的愛里,總是看不見對方?
就像椿要拯救鯤,可是沒有人知道鯤究竟愿不愿意被拯救。你不能不承認,一個人不想死,生前還有未了的心愿,和他愿意以靈魂的形式被反復折騰來復活,這是兩碼事。無論如何讓我覺得還比較欣慰的是,至少湫在做出最終決定之前,還會懂得去問問椿她想不想去人間。雖然,椿終究也沒有說過她愿意,湫還是那么做了。
看不見對方的愛情,是如何發生的?
所以,人們為看不見的愛而痛苦,又在自己的愛中繼續看不見對方,那么這種自以為是的迷茫之愛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又是如何得到人們的認可的呢?
一、陷入“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心理暗示
首先,帶有“自以為是的愛”的人,時常也都帶著明顯的付出感,他們時常都又“我是為了你好”的心理。這種心理中,首先就假設了一點,我知道什么對你來說是好的,所以我可以替你做出選擇。表面看起來這樣的愛很偉大,也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歌頌。尤其是當這樣的愛,發生在親密關系中的時候,人們幾乎會一邊倒地認為這是真愛。
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做出這樣假設的人,并不一定了解對方是否真的需要這樣的愛與犧牲,自然也不一定了解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退一步說,即便人們自認完全了解對方的需求,也還是無法預知,在自己單方面替對方選擇之后,對方會承受怎樣的心理壓力與負擔。而在此壓力前提之下,那些對方原本渴望的,是否還會繼續成為他們的選擇呢?
同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的是,付出感里常常帶著犧牲的色彩,付出感也常常可以帶給人們一種道德制高點的清白快感。因而,付出感也常常成為綁架他人的有力武器。如果付出者再以此為說辭,那么時常就會讓被動接收方百口莫辯了。
二、被迫的愛與感激
事實上,付出者也的確時常會下意識地造成這樣的結果——等到對方了解所有原委的時候,時常已經失去了拒絕權利,也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因而,很多人在遇到那些強加給自己的“愛”之后,不但無法反駁,還不得不表現出對這份好意和愛的感激。
而這份妥協,又時常反過來強化付出者的道德感,讓他們相信自己做得是對的,也讓他們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善良美好的,也是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和結果的。結果,他們就更加沉溺于付出就是愛的幻想里,無法看見對方,也不能理解對方的痛苦了。
這也是自以為是的愛最大的破壞力,它在造成一種愛的不對等和不平等,也在破壞親密感破壞關系深入的可能。
生活在自以為是的愛里的人們,有著怎樣的內心?
那么,又是什么樣的人會看不見對方,只是自以為是地去愛呢?
看不見對方的人,也看不見自己
一般來說,看不見對方的人,時常也是看不見自己的。他們并非有意自私地將對方至于兩難的境地,也并非是不相信對方的選擇和能力,有意地不尊重對方的權利,他們也常常并不是故意要裹挾對方,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們是真的“看不見”,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愛。
對應到現實,椿的狀態就好比是受過重大創傷的人們,情感隔離,只能按照對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去愛的情況,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舉個真實的例子,大學畢業,一對男女朋友一起找工作,女孩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而男生卻成績很一般。眼看畢業在即,男友卻一直沒能簽約。這時,一個用人單位對女孩提出要求,如果你簽就可以帶你男友一起。女孩考慮過后決定放棄更好的工作機會,接受這個交易。
后來,男孩知道了當初得到工作的緣由,非常痛苦,覺得自己的男性尊嚴和價值感都被女孩踐踏了。而女孩也非常不理解,自己明明是為了對方好呀,自己才是犧牲利益的那個人,自己才是那個付出愛的人,可是,為什么結果是這樣的?
這個女孩,她從小就生活在母親的付出感里。母親只是在努力地愛她,卻從來沒有真正看見過她的存在本身。母親總是跟她說,父母為了她可以付出一切。事實上,母親生活里也總是表現得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總是想著為她積累更多財富。這些都會影響她的思維模式,認為愛就是付出,愛就意味著犧牲。所以,當自己愛上一個人,或者認為自己應該要好好地去愛一個人的時候,她的表達方式自然也是如此。她認為,機會面前,如果自己不肯付出不做犧牲,就是不愛對方的表現。所以她必須這么做,盡管她的心里其實真的也未必愿意。
可是,她得到的愛就是被付出感扭曲過的,在沒有覺知的時候,她也沒辦法逃出愛的藩籬。這就是她學習到的愛,所以,她能夠給出的愛,必然也是如此了,看不見對方真實的需求,不了解對方真實的樣子,而只能夠以“為了對方好”來判斷自己應該做什么,只能夠以應該這樣愛來處理關系。這也就必然會導致關系的失敗了。
真正的愛,是離不開“看見”的
而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它也可能與前面兩種情況也常常可能是相關的。父母親從小就沒有被看到過,因而他們的婚姻里,彼此也看不見對方。結果,自然他們也看不見自己的孩子。于是,一代又一代人就這樣生活在眼盲心盲的狀態里,自以為是地愛著付出著犧牲著,又把這種看不見他人的愛傳遞下去。這幾乎成為了一種社會的畸形之愛和關系的常態。
然而內心又是不平衡的,因為每個人終究都渴望自己被看到被認可和真正的被愛滋養,而不是只有付出和犧牲和滿腹苦水的生活。
因而人們互相歌頌著,同時,也互相怨恨著。人們內心也都充滿了壓抑的憤怒和叛逆的渴望,只是缺少合適的表達機會。
所以,你想超越這自以為是的愛的魔咒嗎?你想卸下這付出與犧牲的愛的緊箍咒嗎?你渴望執子之手心有靈犀的愛情嗎?你渴望年老時爐火旁取暖,依然可以十指緊扣彼此撫慰的長情嗎?那就先從看到對方開始吧,真正的親密,一定是建立在兩個人互相真誠的“看見”彼此基礎上的。
真正的愛,也是離不開“看見”的。所以,彼此懂得,真實坦誠親密的愛,也許不容易,需要一步一步去實現。可是,看見,尤其是看見自己,卻是你在這個當下就可以下決心去做的事情。就在這個當下,就在此時此地,你可以選擇看見,看見那個真實的自己。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