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來看了部動畫小短片《巨嬰》。
很諷刺,很壓抑,但也很真實。
男主是個大號“巨嬰”。
赤裸著半身,大喊一句“媽”,然后,媽媽就幫他把衣服穿上。
剃胡須也讓媽媽動手。
吃飯全靠媽媽喂,“巨嬰”只負責(zé)打游戲。
而爸爸呢,除了負責(zé)掏錢,好像屋內(nèi)一切都與他無關(guān)。
不幸的是,有天爸爸遇上車禍,死了。
家里唯一的經(jīng)濟支柱倒下了。
沒多久,家里陷入窘境。
媽媽不得已開始變賣家具,以維持“巨嬰”的日常需求。
這時“巨嬰”在電視上看到一個VR產(chǎn)品,便大喊一句:“媽,給我買這個!”
但這一次,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
一剎那,畫面突然跳到了十幾年前。
巨嬰還不是巨嬰,只是個小小孩。
一看到電視里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聲“媽媽”,然后,媽媽就絕對滿足他。
不管多貴,也不管是否合理。
那時候的爸爸還是一樣,從來都只負責(zé)掏錢。
可是,十幾年一過,爸爸走了,但小小孩,還是“小小孩”。
“巨嬰”因為沒買到VR新產(chǎn)品,便把遙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氣。
這時,媽媽哼起了童謠,希望依然能用這種方式安撫兒子情緒。
但“巨嬰”的反應(yīng)可想而知。
媽媽嘆了口氣,將手嵌入自己體內(nèi),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腎臟,送到兒子面前。
“巨嬰”一看,大喜,立刻拿去換錢找樂子。
可沒多久,腎換來的錢,也給敗光了。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媽媽,卻發(fā)現(xiàn),媽媽早已咽氣。
他把家里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能填肚子的東西。
最終,“巨嬰”不堪饑餓的折磨,扒開媽媽傷口,重新鉆回她的肚子,再次成為一個嬰兒。
2
這真?zhèn)€是腦洞大開的作品。
它赤裸裸地呈現(xiàn)出一現(xiàn)象:溺愛,既毀孩子,也毀自己。
不過,我今天不是來跟大家討論“溺愛”對不對。
畢竟“溺愛”已是人人喊打的教育方式。
問題在于,既然都知道溺愛不好,為什么還有很多父母對此趨之若鶩?
一言蔽之:“溺愛”這玩意,它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要。
其實每個人潛意識里,都住著一個“內(nèi)在小孩”。
父母在真實世界里如何對待孩子,基本上取決于“內(nèi)在小孩”向外的投射。
如果一個媽媽的“內(nèi)在小孩”是豐盛的,充滿愛的,那她自然就會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給予。
如果這個“內(nèi)在小孩”是缺愛的,在某些方面相當(dāng)匱乏,那她就會把這個“匱乏部分”,全然投射給真實世界的孩子。
舉個例子。
比如你小時候經(jīng)常被虐待,被忽視,這種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內(nèi)在的缺愛小孩”。
后來,你當(dāng)了媽媽。
你看見孩子就有一種付出欲,恨不得什么都幫他完成,感覺怎么愛都不夠——也就是所謂的“溺愛”。
你會有一種強烈的犧牲感:天吶,我真是一個偉大的媽媽!
其實呢,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nèi)在的缺愛小孩”罷了。
3
李雪分享過她的童年經(jīng)歷。
小時候,媽媽很溺愛她。
當(dāng)然,這是親戚鄰居說的,并非她的真實感受。
因為那時,她每次想自己洗衣服,媽媽就來一句:“你洗不干凈還浪費水,還是我給你一起洗了吧。”
一起去超市購物,她明明挑得差不多了,媽媽又一股腦塞給她一堆昂貴的零食。
媽媽生病了,她試著關(guān)心,結(jié)果得到的回應(yīng)是:“沒事,學(xué)習(xí)第一,你看書去吧。”
可要是她真看書去了,媽媽又會嘮叨一句:“還真是個白眼狼。”
后來李雪發(fā)現(xiàn),其實媽媽內(nèi)心極度缺愛,所以才會通過犧牲自己,來過度滿足女兒。
而這種一味地付出,也在間接地滿足媽媽“內(nèi)在的缺愛小孩”。
至于孩子的真實體驗?
只有束縛,沒有愛。
4
被溺愛的孩子,和不被愛的孩子,其實本質(zhì)都一樣——沒有得到真正的愛。
我們覺得被溺愛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實不然。
它只是父母們的游戲——孤獨的自我犧牲。
孩子被這種“假愛”吞沒后,會偏向兩個極端。
一個是成為“家庭吸血鬼”。
比如文初那個巨嬰。
其實任何孩子,都會天然的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獨立。
但他媽媽不希望他擁有這一點。
媽媽意識層面可能會悲傷,但潛意識里聲音就是:寶寶不能離開我,這樣我就永遠付出,永遠享受偉大的犧牲感了!
最終,孩子連基本的意志都沒有形成,自然做事無定力,當(dāng)吸血鬼也不知廉恥。
另一個是被溺愛控制,活成了“愛恨糾結(jié)體”。
其實更多的人,都成為了這種。
任何愛都是功利性的。
溺愛就更別說了,它暗藏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孩子,按父母意愿行事。
比如逼婚逼生,比如什么事都插一手。
而孩子,大都選擇服從——畢竟父母付出這么多,實在太內(nèi)疚了。
這一點,媽寶男就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他們口頭禪是:“我媽養(yǎng)我多不容易啊!你就不能孝順她一點嗎?”
其實呢,媽寶男內(nèi)心非常痛苦。
他既愛媽媽又恨媽媽。
愛,大都源于愧疚。
恨,是因為媽媽的控制,以及他渴望自由而不得。
你說,“溺愛”這東西,是不是很毀人?
5
曾奇峰也寫過一個事。
一個媽媽追著孩子喂飯。
曾奇峰說:“孩子這么大,不用媽媽喂了。”
“我孩子挑食,我不喂啊,真怕他餓壞了。”
“放心,要是哪個物種連餓了都不知道吃東西,早滅絕了。”
幾經(jīng)勸說,這媽媽決定試一試。
果然,不到一個月,孩子不但能自己吃飯,還不挑食,什么都嘗嘗,有一種終于解放的感覺。
而這時,媽媽反而流露出一絲焦慮,總覺不妥。
看,這就是在玩“自己滿足自己”的犧牲游戲。
沉浸在這種偉大的犧牲感里,自然無法看見孩子對獨立意志的渴望。
而父母想走出“自己滿足自己”這個困境,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向外觀察,以及向內(nèi)覺知。
向外觀察:孩子的真實需求是什么?他想要什么樣的成長體驗?
還是李雪那句話,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向內(nèi)覺知:拿自己的童年,與孩子的現(xiàn)在做比較,問自己,我究竟是在滿足誰?買一大堆玩具,倒底是“我”想要,還是孩子想要?
只有區(qū)分出這些,你才能真正看見一個孩子的所思所感。
而看見,是一切真愛的前提。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