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采薇最后的兩次心理咨詢,詳細記錄了她對于我們咨詢過程的回憶并由此產生的理解感愛,篇幅很長,排版粗糙,供給那些誠心實意、想深層次根本性解決問題的朋友閱讀思考斟酌受益,再根據需要做出自己的選擇。其他只想傾訴,得到安慰,獲得直接建議的朋友可以繞過。

2018年11月19日
1.似乎由向內攻擊轉為向外攻擊,內心的煩躁從對自己不友好轉向外界,遇到沖突會有很多情緒,急于散發出來。不再在內心強調真善美,承認自己有時候很暴躁,有時候很自私,有時候很不美好,也沒有義務對人群保持友好和寬容態度。
燕子姐: 這是一種以自己真實的狀態去表達去呈現而又進行自我道德束縛的問題。其實在人際交往關系當中,你是什么狀態,對方是什么狀態,都取決于彼此對對方的評估。所以彼此狀態真實,對方才能有真實準確的回應狀態,如此才能產生高效的有價值的建設性互動關系。
2.由衷不喜歡別人給自己講道理,覺得都沒什么卵用,自己啥道理都懂不也還是行動不起來。如果別人還是提解決辦法,就很暴躁,特別沒有耐心和禮貌聽完,直接告知不需要,不想聊。為什么會暴躁?他們的建議讓自己感到被質疑,雖然他們出自好意,但他們不懂得,他們提的這些只會讓我徒增煩躁和壓力,因為我最大的一個難以解決的困境就是,什么我都明白,但就是行動不起來。
燕子姐:采薇急于馬上解決問題,而這背后是有心理驅動力的,她所謂的什么都明白,其實是不明白。針對此,我拋出了下面的問題,要她回答。
二、現在的狀態和過去相比較有什么不同?跟過去相比,現在過一定時間才會焦慮。為什么而焦慮呢?有什么問題在困擾自己? 1.家庭問題,父母真正的需求是我回家去陪伴照顧他們,還是我過得好?如果我回去照顧他們,就能完全填補他們的人生缺失嗎?就媽媽來說,婚姻的不和、兒子的不順、對生活的不滿意、對我的過高期望,是我的陪伴就可以全部解決的嗎?是金錢可以全部解決的嗎?不是,她的人生問題不是我可以解決的,假如我回去了,但卻沒有達成她的期望,沒有找個好人家結婚,那她也還是不安心的。我的人生目的和意義是為了達成她的期望嗎?她的期望合理嗎?不是,不僅不是,我也做不到,我得過屬于自己的人生。其次,也許我一直誤會了,媽媽對我表達了太多煩惱和期望,我以為媽媽是永遠在需要我為她做些什么,而忽略了媽媽很愛我,比如她一直叫我回家陪她,也許只是擔心我在外面過得不好,也許我過得很好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媽媽愛我,我要告訴我在乎她,也要告訴她我想要什么。我愛媽媽,在我能力范圍內去幫她解決問題,表達愛,除此之外的需求要看情況,不幫忙也是OK的。媽媽的孤獨感要自己解決。 所以說,因為愛父母而提心吊膽到覺都睡不好沒有必要,這樣過不好,讓他們也不踏實。要愛他們,就要學會放下,先過好自己的生活。 2.如此說來沒有所謂家庭負擔,還有什么好擔心的?
燕子姐:顯然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對話中,一問一答中,所謂的家庭壓力在她自己的思考下化掉了。接下來她擔心的是——
談到人際交往,很難找到談得來的人,很多社交活動令自己感到更孤獨,能給自己帶來思想碰撞和新鮮有趣感的活動才能產生愉悅感,但如果是比較專業高深的活動,又會感到自卑,沒有存在感。老師指出自己的一個特點,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在什么事情上都想要好處最大化,想要最終最全的結果。這也許源于從小所處的生活環境,媽媽的生活態度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當下只是忍受,沒有樂趣可言,當下只是為了未來的某些結果。只有到達這些結果,才有舒適和幸福。所以總是對現在不滿意,享受不到樂趣,無法忍受自己慢的節奏。認識到自己很慢,要觀察自己,是否因為自己在有些方面就是節奏慢的人,那就無需感到抱歉,或是否因為讓太多情緒消耗了專注力,那就要進行調整。而在人際交往方面,多參加符合自己口味的活動,要抱著不同目的去參加活動,是享受學習,還是享受參與感,以滿足自己不同的需求,而不是什么都想要兩全其美。根據自己的現實改變目標,不要用世俗要求針對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 不會的。如果心靈自由,就不會孤獨嗎?目前還想象不到這種境界。要給自己時間,給自己空間,給自己余地,慢慢來。 談到親密關系,性觀念帶來的沖突和痛苦。就目前階段來講,如何處理自然產生的性能量,要么轉移到其他活動上得到釋放,要么安全去享受,沒有所謂對與錯,在于自己能接受什么樣的方式。 談到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無法放松,老師提到可以嘗試一些心理治療方法。 自我感悟,不要自己把自己關在觀念的籠子里,與其做個所謂的好人,不如做個合理悅己的人。 
1.從做事情上來講,跟之前差不多,執行力比較低,表現為惰性或喪(麻木混沌)狀態,會導致吃飯喝水睡覺練瑜伽等一切日常活動都遲緩,不能很好地滿足自身基本需求。 2.情緒上來講,還是會時嗨時喪時躁,喪的時候比較多。嗨的時候看什么都挺好,喪的時候陷入虛無感,懷疑一切的意義,煩躁的時候看什么都不順眼,反世界,看見個人想打他一巴掌,天上有顆星星都想一棒槌敲下來。 ——品味嗨的可能原因:1)睡得很舒適(睡眠過程舒暢不糾結,總是醒會感覺沒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放松;時長在7小時左右,不能太短或太長,太短能量少,難以調動身體和意識,太長則頭腦昏脹四體懶怠);2)吃得很滿足(可口盡興,家常菜口味,蔬菜水果比重大一些);3)運動打開身體,跑步或練瑜伽練爽了,跑步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突然意識到),過程會累但貌似跑完總是很愉悅,練瑜伽練爽分三種情況,一是能量型的好老師,可以帶動自己的能量,去開發潛能,挑戰平常到不了的難度高度,二是智慧型的好老師,針對一個力通過不同的體式或同一體式的不同練法到達平常練習到不了的深度,從而解鎖對身體新的感受和認識,三是老師一般但體式強度稍微大一些,能夠匹配到自己能力,或有適當的挑戰感;4)看很精彩的電影(某一種期待或美感得到滿足,如《天使艾米麗》或宮崎駿動畫;新奇有趣,腦洞大開,故事敘述得很精彩,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黑客帝國》和《蟻人》;意猶未盡,通過巧妙地表現問題而引發哲思,如《革命之路》等等),如果看完再有人探討一下,尤其引起思想共鳴或碰撞,可以愉悅度翻倍;5)聽音樂,或者有詩的美感,或者有節奏感,能讓人走路帶風,參與歌舞韻律帶來的幸福感相對鮮明;6)旅行,或看到很廣闊的天地,像穿越高山,看到大海,走在草原沙漠里,站在很高的高樓上,或者遠離人群,或者在人群之上,能看到太陽月亮星星的地方,想要由衷“啊”一聲進行贊嘆,想要寫詩那種感覺;7)讀形而上的書或進行討論,分享所思所想有人聽得懂,思想的流動或知識的延伸所帶來的愉悅感,打個比方說,如果前述類型的愉悅感是肉體高潮,此種則是顱內高潮;8)和真誠或有趣的人做朋友,進行上述活動,或什么也不做,相互的尊重和愛就很愉快。 ——推測喪和煩躁的緣故,可能是:1)以上活動,或其他行動帶來的糟糕體驗,身體狀態不好,能量降下來,進入喪視角;2)面對人生難題、選擇的壓力,對現狀的不安,對過去的不滿,對未來的恐懼,情緒糾纏沖突,難以做出清晰判斷;3)人際關系沖突,收到負面評價等;4)無法行動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無法掌控自己,導致喪和煩躁,持續時間一長就陷入單向思維。
3.長久循環于1和2的狀態里,嘗試不同的方法收效甚微,急于求成的心態就會跳出來,感覺自己陷在行動遲緩和情緒不穩定里拔不出來,努力不見成效,很多時候主動思考這件事無法在自己當時的狀態里邁出第一步,卡在一步之遙的門檻前,產生一種強烈的無力和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的感覺,比如借助藥物產生的好的能量(某些激素對大腦的療愈有利于意志力的產生?并非依賴藥物解決一切,而是借助它邁出第一步,到主動思考的門檻里,相當于當下狀態的一種助力或優化方案,就好比身體有自動運行的免疫系統,但當病情超出免疫系統的能力時,借助藥物免疫系統能夠更優更快地運行。身體有強有弱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往往人們無法接受意志力有強有弱,我們看不到意識形態,更難以體驗別人的意識,甚至科學都難以檢測區分證明,所以會覺得所有人的意志力提升空間都不受限,是我們想讓它多強大它就能多強大,而可能會忽視某些客觀限制),又或者什么別的辦法。
燕子姐:上面是采薇有理有據的描述,她似乎在說:看吧,看吧,你還能怎么辦?我專注地聽著記錄著,認真地感受著她的智慧,她那壓制著的呼之欲出的生命活力。當她說完,等著我開口時,我直接就她關注的最大問題表達了我的看法,開始了我倆之間的思想交鋒:
但老師的意思是說除了調動意志力沒別的辦法,調動意志力并不需要更多的能量,也不是在某種狀態下(如快樂)才更容易做,應該是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做到的,而行動和情緒都是自己趨利避害動物性一時的選擇造成,只要你明白自主思考,去做,你就不會有1和2這樣的狀態。所以現在卡在門檻前,要么靠意志力邁過去,要么就躺在門口讓動物性主宰自己。
這里有我和老師最大的一個分歧,它基本上呈現在每一次咨詢中。老師的理念和方法很好,一直以來強調的是要在生活中覺察自己,對自己的狀態不做評判地進行思考,在需要做出行動的瞬間要對自己的大腦發出清晰的指令,不是頭腦覺得有道理但其實沒有尊重身體意愿的干巴巴的強行要求,而是把這些行動能帶來的利益和好處意識化、清晰化,好讓趨利避害的本能自己做出真正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人的本性里包含惰性,如果不給自己足夠的好處,不足夠信,就難以調動。如果你卡在行動前,證明你還沒有分清楚哪些是自己需要的,用什么方式、滿足到什么程度合適,你的趨利避害本能就行動不起來。因為你的觀念也許能夠欺騙你的意識,但騙不了你的潛意識,你并不真正相信你以為你相信的道理,好比你想早起,關于早起有多好人們已經給你灌輸了太多,你都不去思考早起究竟對你有什么樣的好處就覺得自己應該早起,你覺得早起是件好事,但這個口號在你的惰性、被窩的舒適感、逃避面對世界的好處(動物性)面前弱爆了。你并沒有讓意識做出自主選擇,所以你的趨利避害本能不買賬,它選它覺得威脅性更小更有好處的決定,最終你還因為強加給自己的目標總是達不到而感到挫敗,懷疑自己的自控力。甚至因為失敗太久形成身體的感受性,提到早起就緊張。而且這種清晰指令的發出講究時效,要在事發時促使頭腦做主動選擇,事后諸葛亮沒有任何益處,如果該主動選的時候沒有選,不如干脆滿足動物性,偷個懶天不會塌,像個動物一樣活著也不是不行。
燕子姐:采薇對我的表達描述理解得非常完整!
但我因為意志力不足卡住了而總是抓不住時效,越不過門檻,就拼命想向老師表述清楚我的困境,想尋求別的辦法或捷徑,而老師則想要讓我明白我的困境沒有捷徑可走,這個時候會有幾個回合我覺得老師無法明白我的困難在哪里,我無法表達清楚我這個困難是實際存在的,就算有解決方法,在問題和方法之間還有一道鴻溝,我不知道要怎么過這個溝,我也很想過這個溝。而老師會像我的另一個質疑型自我一樣,覺得這個溝是不存在的,是我的動物性創造了這個溝來進行逃避,我同時感到相信和無法被說服。所以分歧到達極點時,我會失去表達困境的意愿,老師也會緩和下來,再討論的時候,我會在被觸發某一個認知或方法時,很自然地過渡到愉悅感里。比如這次我們就動物性轉換到自主思考,我轉換不了到底是因為什么爭論了很久,我感覺按照老師的邏輯我愚蠢而不可救藥,但之后談到意志力、晨起激勵方法和人生的意義,我受到啟發。
燕子姐:這里發生了之前提到的爭論之后,我心里邊有些火,心想:如果你不想再思考,拒不承認意識的作用,那就別咨詢了,直接吃藥好了。所以我認真地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說:“我沒有辦法了,你去吃藥吧!”。她聽了一下冷下來,充滿狐疑地看著我,有些愕然又有些茫然,然后我們很平靜地進入到了意志力、晨起激勵方法和人生的意義的討論,此時她有了啟發。
比如意志力到底是不是完成轉換的關鍵點,如果是這個東西從哪里來?我可以確定它不是一廂情愿可以得來的;比如動物性到自主思考之間的溝,是不是我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溝?老師和我都只是說服了我的意識,我的潛意識并不買賬,怎么讓它買賬?我的潛意識需要什么樣的說辭?如果這種方式說服不了,要用什么方式它才聽得進去?試一下晨起激勵方法,早上起床的瞬間就給自己定個基調,寫一篇對這一天的設計,多給自己鼓勵的解說詞,增加意義感和快樂感。 二、談到合租噪音帶來的人際關系沖突,如何認知和應對。 1.什么是噪音?為什么你覺得噪音無法忍受?噪音到底有什么區別于聲音而讓你定義其為噪音?你聽著歌聽著節目很容易睡著,但這些聲音對于有些人卻是噪音,為什么?聲音無時不在,你可以在看小說和電視劇或進行消遣性活動的時候聽不見很大的聲音,為什么看哲學書就被它干擾?又為什么想要睡著的時候,連根針掉地上都能聽見?如果你不感覺受到威脅,注意力收攏,就不會被外界聲音干擾,而被它吸引走去在意它,它也就不成其為噪音。 睡前可以嘗試冥想或調息。讀哲學等比較艱深的書籍,我很容易被干擾,老師問我是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非興趣去讀,因為老師認為按照常理讀的書越難注意力會越集中不易受干擾。我不覺得是因為目的導致這種違背常理的情況,可能是動物性在搶風頭吧,懶于思考才會安于讀消遣類的書,也無甚獲益。這里也要想個辦法說服自己的動物性……(真棒,采薇對于動物性的理解與駕馭越來越棒!) 2.利益沖突帶來人際沖突的時候,我嘗試做一個相對自我的人,為什么無法受益,反而覺得不舒服,有一種強烈的不愿意得罪人不愿意做“壞”人的感覺?順從動物性的常理是自己得到滿足,并不會在乎別人受到傷害,比如憤怒的時候打別人一巴掌,應該會開心,而不是比別人還難受;經過自主思考做出的選擇則是,認為抒發憤怒的好處大于所要承擔的風險,怒而打之,或認為憤怒于解決問題或修行無益,情緒自動消散,不必打了。總之不能是,情緒需要散發,但又害怕承擔沖突。要分清楚動物性和自主思考有何不同,不要在自主思考的時候把動物性判定為思考結果,要避免誤區可能要多問自己幾個無厘頭的為什么。(哈哈,意想之外,如同我提問她的無厘頭,她已經學會了如何發起無厘頭提問) 3.如何解決利益沖突,嘗試溝通,讓對方理解你的痛點,如果她不配合會承擔什么樣的風險,給她一個清晰的邊界,同時理解對方的痛點,降低自己的主觀偏見,如果她還是不執行,我也無法接受,在住宿這個問題上我可以選擇搬家。 三、回到調動意志力這件事上,到底是什么原動力在驅使人們活著,活著有什么意義,為什么有些人如革命烈士他們的意志力可以達到那樣的高度,另一些人很自私用力去干壞事也可以很極品,而我只是滿足日常需要都不行?是信念嗎,信念的確立跟什么有關系,是真理性嗎,那為什么有些人可以信一個自己都不理解的東西,為什么我什么都不信,在我眼中一切都是搖擺不定的?老師舉了很多人的例子比如毛主席、梵高、霍金啊,因為有信念,在這個信念上長時間灌注專注力,就能超越動物性到達心靈自由。似乎這個信念不一定要是真理,不管它是什么,只要足夠信就能產生效果。可我的問題就是無法確信啊,為什么不信?懷疑論者要如何做選擇,選擇什么好讓自己去信呢?此處有作業,針對原動力問題,去思考宇宙的意義、人類的命運、自己的選擇,一篇《我想要過什么樣的人生》再做細寫。 被啟發到的認識:1.我快樂的時候很少很少會質疑人生和意義,質疑人生是在給原動力做減法。所以,在沒有想清楚原動力之前至少要多給自己快樂,少質疑,多思考;2.怎樣才是有效的思考,質疑是找到真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疑問進行探索思考回答,我的一個特點是產生疑問的能力很強,而探索不足,思考都停留在表面,于是很多問題產生了,堆積著得不到解決。
燕子姐:當心理結構的種種亂象得以梳理,經歷經驗感受重新認識,問題到了終點:意志力從哪里獲取?而這也就到了采薇在對自己的咨詢進行回顧時所發現的:我們對人生意義的追問貫穿了整個咨詢。當然這是采薇的潛意識流帶動到這樣的一個結果上,每個來訪者追求感受的方向并不一樣,這里說明采薇在自己成長環境的影響下一直努力地去靠向光明靠向價值,而這將是她生命構建的整個基礎,使她可以重新去建立經驗獲得新的價值體驗。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她的動力,她的意志力都會消失在經歷經驗感受中而感到生命的毫無意義,雙相的躁狂是她生命力的張揚釋放,但最終會滑向純粹的抑郁。基于此,我再給她布置了作業,寫篇文章《我想要過什么樣的人生》。然后過了幾天,她給了我電話,興奮地告訴我她感覺自己通了,她迫切地想要與我分享。然后約定日子,她來了,這個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精靈,綻開了是多么美麗!

最后再次感謝采薇,她的筆記,已有多人向我明確表示從中受益很大,有一個人說是過電的感覺。知道這些,我想如今如白云悠哉的善良的采薇應該非常欣慰吧,祝福她和她的家人,從此幸福安康!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