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李佳琪,立刻想到的是一排排色澤鮮艷的口紅,和他魔鬼一樣的聲音大呼:所有女生,買它!
很多人說李佳琪是一個讓人心甘情愿掏空錢包的男人。依靠直播賣化妝品,他的財富迅速積累到讓人驚嘆的地步,也因此備受爭議,屢屢登上熱搜。
前不久,微博上某房產大V爆料李佳琦斥巨資1.3個億,在上海置辦了超過1000平的豪宅。
爆料者在最后寫道:姐妹們,你們買的每一支口紅,都成了內環線大平層的磚下之魂。
這樣的說辭,引起了多數人的反感:人家不偷不搶,買個房子與你何干?
但細看下來,飄著濃濃酸味兒的人也不在少數: 有人說:希望有關部門查查他的個稅;
也有人問:這次疫情他捐了多少?
關于有沒有置辦豪宅,李佳琦本人并沒有做出回應。這次的事件讓我想起之前網上流傳的聊天截圖。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家長因為常開法拉利跑車接送孩子,令其它家長心懷不滿。于是老師在家長群里@這位家長,告訴他,這樣會讓孩子形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對話如圖:
還沒有等這位“跑車家長”回復,其他家長就紛紛發言:
“這樣確實不妥,再有錢也要低調一些呀”
“是啊,不就是送個孩子嘛,普通點的車也行啊”
接下來,這位家長的回復也不卑不亢:“如果開跑車就是攀比,那是不是因為你們的孩子太脆弱了?另外,我憑什么再買一輛普通的車來為你們服務呢?”
于是,他就被移出群聊。
按理說,別人不偷不搶,憑自己本身賺的錢,怎么花是他們的自由,不應該被批判。在這些指手畫腳的人,我們還是會看到很多人會討厭有錢人,或者比自己有錢的人,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叫做“酸”,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是當個體面臨挫折和沖突的緊張環境時,為了擺脫煩惱,而不自覺地產生一套以恢復心理平衡和穩定的適應方式。
其中有一種防御機制叫做酸葡萄原理,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討厭有錢人就是這種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機制,如果葡萄是酸的,我沒吃不到就不那么難過痛苦了,現實中當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因自己的能力而不能滿足或實現時,就加以貶低和打擊,這樣我們心里就好受很多。
本身這個機制沒毛病,但拿出來酸別人,就是另外一種防御機制,叫做攻擊,這是消極防御,對人對己不利,當這種狀態過度泛化時還可能變成仇富心理,這就是毛病,得治!
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能積累到巨額財富,大部分的人需要財富卻達不到目標,因此當看到有錢人生活比自己好時會產生挫折感,為了解除內心的不安,通過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除此之外,互聯網制造了無數互不相識的、流動的匿名群體。人們因為網絡熱點或事件暫時聚集起來,發表評論或圍觀參與時,每個人的實際身份都被隱去了。在網絡群體中,個人的自我意識很容易被淡化,人們傾向認為,說出去的話不會被發現是自己,從而失去了對自我行為的責任感,人性中“惡”的一面更容易在網絡上展現出來。
與有錢人相比,更多人在社會關系中處于弱勢。為了能夠和有錢人的互動中,取得一定的主動權,人們往往會采取抱團取暖的策略。
這樣,他們會以“貧窮”作為他們互相認同的標志。同時,對有錢人采取排斥,甚至敵視的態度。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受到群體的引導,不知不覺地與他人保持一致,因此不斷有人的情緒被喚起,被放大。
思維決定行為,對金錢、對財富的態度也是我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折射,從心理健康的維度看,我們可以理解自我保護有一定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緩解消極情緒的作用,但要真正解決貧富差距,除了宏觀層面和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我們還是提倡應該采用積極應對方式,不能只停留在自我安慰或攻擊評判上。我們可以冷靜的、客觀的分析達不到目標的原因,尋找有利資源,學習科學方法,嘗試改變自身境遇,解決現實預期問題,最終實現財富平等和自我提升。(當然小編自身也在實踐的過程中,你我皆凡人,腳下有路心中有夢,別白呼那些沒用的,趕快為夢想加油吧!)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