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參與者被允許選擇一種特定的干預措施。他們可以選擇接受一個改善自覺性(即自律)或開放性體驗的一個方面(即開放性行動)的過程。
結果顯示,希望變得更加自律的人在測試前的自律性較差。同樣,那些希望變得更開放的人在測試前也不那么開放。在這兩種情況下,為期兩周的基于智能手機的干預都成功改變了他們的責任心或體驗開放性。。那些經歷過干預的人比那些不做干預的人經歷了更多的變化,而且這些改變在研究后依然存在。
性格作為一種譜系
外面流行的性格 "測試 "大多是以分類和 "類型 "為基礎的。這是對性格的錯誤看法。根本就不存在性格 "類型 "這回事。原因很簡單。性格是比簡單的單一的分數更具有語境性。根據Michael Wilmot最近的研究,
"關于性格類型的事情是,它們是非常有趣的話題,而且它們一直以來都是公眾著迷的對象。但隨著現代的、更穩健的研究方法,這些古老的類型學說法大多都變成了虛假的。"
大多數基于類型的性格測試(除了性格類型的哲學基礎之外)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些測試的結構。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測試的結構很差。在類型型測試中,大多數問題都是強迫性的多選題,而不是使用Likert-scaling(這是此類測試的首選問題設計形式),往往提供的情景中沒有一個選項是相關的。
與其用類型來看待性格,不如把性格看成一個譜系,這樣更準確。五大性格是最科學的性格模型。五大性格模型并不是給人一個單一的 "類型 "或 "診斷",而是在五個因素(開放性、自覺性、外向性、認同性、神經質性)上給你一個百分位數的排名。這些 "因素 "都不是固定的特質。研究表明,你可以有意地改變和改善這些特質。此外,這些特質往往是因人而異的。
最近,我和我的妻子讓我們最大的三個孩子參加了一個五大性格測試。在讓他們參加測試之前,我們讓他們知道,無論他們得到多少分,這個分數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事實上,最近的縱向研究表明,性格會隨著人的一生而改變。
向我的孩子們解釋性格是很有趣的,沒錯,他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但這些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是某一種 "類型 "的人,也不是可以不顧上下文而輕易歸類和理解的。事實上,這三個孩子實際上是我和我的妻子從寄養系統中領養出來的,我可以親自證明語境的力量。在過去的幾年里,通過大量的有意干預和學習,我們都發生了變化。以前的弱點已經變成了優點,或者說,至少,弱點變少了。大家都有很多的支持和鼓勵,沒有對彼此的評價。
性格作為一種技能
鑒于性格領域新出現的研究,我們可能更應該把性格看作是一種技能,而不是穩定的特質。如果一個人可以通過干預、教育、體驗和學習,讓自己變得不那么神經質,更自覺,更容易接受新的體驗,那么也許這些都是技能?事實上,關于心理靈活性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可以變得更加靈活,能夠更好地處理不確定性和其他具有挑戰性的情緒。關于情緒調節的研究提供了重構和體驗情緒的有效方法。關于刻意練習的研究表明,如何定義一個理想的未來自我,并建立一個明確的過程來培養理想的特質。
性格是否應該被視為一種技能來培養,就像閱讀或打籃球一樣?是的,我們都是從某個地方開始的。生活經歷,如創傷性的經歷,當然可以塑造我們的身份和敘述。我們都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是,閱讀也是如此。我們的三個孩子,在被寄養時,在學業上都至少落后一年。現在,他們的學習成績都領先了。這并不是因為我們是優秀的父母,而是因為在他們的新環境中,他們有了新的資源。
根據對自我膨脹模型的研究,自我膨脹不僅是所有人都渴望的,而且是基于一個人的效能感,或者說是基于一個人的能力,產生選定結果的能力。與其把效能感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或自成一體的,不如把效能感看成是與情境和關系有關的。當一個人在發展人際關系時,他們的 "潛在效能感 "會增加,因為他們會體現出新的關系資源。換句話說,通過建立關系,您可以體現并利用與之相關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資金,也可以是鼓勵,知識,信念或機會的形式。當我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時,我當然也看到了我自己的能力是如何發生變化的,我也在我的孩子身上看到了這一點。
By Benjamin Hardy, Ph.D.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