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線.改變.青少年
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大致內容如下:我們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分不清在我們的關系中哪些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自己的事沒管好,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替別人的生活負責,為老天爺擔心。頓時醒悟:是啊,我自己的界線在哪里?我每天都在替別人負責!再回到自己現在的工作中看看:現在12--16歲的青少年何以那么迷茫、困惑?在家對父母沖動,忽視父母,在學校拖延、學業問題、攻擊行為的顯現。挑戰父母、老師的權威?在當下,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主要理解為:青少年學生群體界線感的缺乏。更明確地說:青少年不知何為界線?如何建立起界線?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Dr.Henry Cloud和Dr. John.Townsend提出的青少年孩子的界線問題:1、沖動 2、挑戰權威 3、忽視父母的指示 4、訴苦、抱怨 5、拖延 6、無法完成工作 7、攻擊行為 8、學業問題 9、和朋友起沖突 10、性行為 11、吸毒 12、幫派
兩位大師把它們主要歸于兩點,與我當下接觸到的青少年的主要問題當中,我是比較認同的:第一,青少年學生容易受不負責任或傷害性的人引誘,然后又想要去“修理”他們,替別人的生活負責任。舉個例子:青少年學生,尤其是被學校、老師定義為行為習慣差的學生,這一部分學生容易形成一個消極性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相互感染引誘,每個人都在不斷地給自己“染色”,這個“染缸”就是我的地盤,誰不變色,我就要代表誰去修理他們,也正是這樣,校內校外發生了越來越多的學生打架事件,打群架等學生暴力違法行為,這是為“替別人的生活負責任”而買的單,是扭曲了的責任感。
第二,生活經驗像是受害者,而非以自主的感覺過著有目標的人生。我每天都面對著這樣的青少年,他們每天呆坐在教室,上課睡覺、講話,每天的生活狀態都是處于一個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完全不知道自己因什么而坐在教室,在學校上課,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如何規劃,如何打算。與老師對抗,聽不進去老師的教導。
說了這么多,界線是什么呢?界線是指所有你自己那些能與他人分開來的東西。界線的建立先得從父母、家庭教育那里學習得來。如何對缺乏關心、報復、權力斗爭的行為的孩子,幫助建立起他們的界線?父母親應在關心、尊重、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想法的基礎上建立孩子的界線約束。學校老師應鼓勵、欣賞、認同學生,發現學生的特長,優勢,引導他們學習負責任。
“孩子不是天生受規范的,他們需要從外在的關系和服從、紀律當中,將界線內化為己有。”那父母如何關心、尊重、了解孩子?老師又如何欣賞、鼓勵、認同,發現孩子的優勢?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地努力、用心地在實踐中去學習、思考的。
羅桂蓮
2015年7月12日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