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時的你可能剛剛從圖書館出來,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或者剛從一堆考研資料中抬起頭,打算伸伸懶腰、看一眼手機享受片刻的輕松。
可能你正因為自己的復習結(jié)果和預期不符而感到焦躁不安,可能你因為進入最后沖刺的幾天而壓力太大、身心俱疲。
最近小編收到后臺一些留言,有些同學說感覺自己考研無望想放棄,有些同學說壓力太大撐不住了,有些同學深感時間不夠用......在這種時候,很多同學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比如直接放棄。
在此,借用“預期效應”和“心理賬戶理論”來說說這種現(xiàn)象。
預期效應是指如果實際與預期相符,將加強預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如果預期良好而實際不符,將給人帶來認知失調(diào),從而改變原先慣有的行為。
比如我們在參加考試前,預期這門科目可以考到70分,而在做了選擇題后發(fā)現(xiàn)只對了一半,發(fā)現(xiàn)有好多知識點沒有復習到,這時候巨大的心里落差會導致自己無法專心解答后面的大題,以致于最終的成績不符合真實水平。
“心理賬戶理論”原本出自經(jīng)濟學,現(xiàn)引申到心理學中,指的是決策者的心理與行為,如情感情緒、成就動機、價值權(quán)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響決策者做出決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決策過程呈現(xiàn)出種種非理性特征。
例如,我們在心理賬戶上為選擇題設置的錯誤配額是三道題,但實際做題過程中我們有六道題無法解決,這種糟糕的情緒會在我們內(nèi)心慢慢放大,掩蓋住我們原本有實力正常發(fā)揮的那部分題目,所以會有很多同學感到“考研無望”,甚至會在這種挫敗感中直接放棄考研。
此時,放下焦慮,做好最后幾天的復習才是問題的正解。
對自己有一個合理化預期,會幫助你較好的度過臨考前的這幾天。
-
如果你已經(jīng)系統(tǒng)的堅持復習了幾個月,此時,做做真題,回顧知識點,把每天的任務完成,做好勞逸結(jié)合,保持好做題手感。
-
如果你是最后幾個月才開始準備考研,感覺還有很多知識點需要復習,不妨列出一個單子,根據(jù)表單心無旁騖的做最后沖刺,不用管其他人的進度,畢竟你們開始的時間不同。
-
如果你此次只是去試試水,那么,機會難得,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復習,學的越多考場上的試卷體驗越清晰,更好的為下次考研查漏補缺。
只有踏碎所有的鐵馬冰河,才能閱盡滄笙踏歌,加油,考研人!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再堅持一會兒,勝利就在前方。
如果你正因考研而感到壓力巨大,想要堅持卻內(nèi)心崩潰,不知道該怎樣順利的度過考研的這最后18天,歡迎聯(lián)系我,助你考前減壓,積極迎接考研。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