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別中了“焦點效應”的毒
個人原創
賴彥
發表時間:2023-11-28 21:40:22
7197
0
3

?某日,上班或上學時,當你干凈的衣服上不經意間濺上了污漬,你非常在意這點污漬,不僅時不時會瞄一眼臟的地方,還會下意識地遮擋起來,唯恐大家看到你身上的那點瑕疵。
然而,當你真正大大方方走入人群的時候,你卻發現,實際情況與你的臆測有較大的出入,大多數人對你這點瑕疵都視而不見,有的人哪怕看到了也只是淡然一笑,扭過臉就忘。
為什么我們常常會高估別人
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社會心理學家勞森曾對此進行過研究:他讓一些大學生穿上前面印有顯眼的“鷹”字的運動衫去見同學。測試前,約40%的被試者確信同學們都會記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但結果僅10%的人記住。
由此可見,個體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別人對自己外貌和行為的關注程度,這種現象稱為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有何利弊?
焦點效應的存在,會讓我們在無形中提高對自我的要求。當想象自己是焦點,一直在聚光燈下,我們就會有意識地約束自己,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而在不被別人注意時,我們通常比較放松、隨意,有些不恰當的行為和易于忽視的小毛病便會暴露出來。
然而,“有度則成,失度則殆”。有時,由于個體主觀地認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聚光燈”聚焦著,將自己形體上的小缺陷、行為上的小問題無限放大,導致不必要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特別是那些完美主義者,更易“杞人憂天”,自尋煩惱,使人際交往產生障礙。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趨利避害呢?
1
●
調整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寬懷大度一些,機會便多了,世界也大了;活得輕松自如一些,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促使自己更好、更全面地成長。
2
●
正視挫折
當在被老師或其他重要他人責難之后,我們會認為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出了丑、無地自容、久久不能釋懷,甚至感到自尊心受損。而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這其實與焦點效應在作祟有相當大的關系,那么此類事件對于我們的打擊會小很多。
3
●
改善行為
和我們時刻關注著自己一樣,他人也正關注著他們自己。了解了這一點,無論身處哪個行業,我們都可以善加利用。
就算再優秀再完美,也照樣有人不喜歡你。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公共場合放下多余擔心和拘束,坦然地表達自己。
除此之外,接納自己,自信起來也很重要。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不懼怕別人的眼光,才能放下讓每個人都喜歡你的期待,才能放下怕他人“看笑話”的顧慮,獲得內心的安穩與自在。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然而,當你真正大大方方走入人群的時候,你卻發現,實際情況與你的臆測有較大的出入,大多數人對你這點瑕疵都視而不見,有的人哪怕看到了也只是淡然一笑,扭過臉就忘。
為什么我們常常會高估別人
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社會心理學家勞森曾對此進行過研究:他讓一些大學生穿上前面印有顯眼的“鷹”字的運動衫去見同學。測試前,約40%的被試者確信同學們都會記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但結果僅10%的人記住。
由此可見,個體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別人對自己外貌和行為的關注程度,這種現象稱為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有何利弊?
焦點效應的存在,會讓我們在無形中提高對自我的要求。當想象自己是焦點,一直在聚光燈下,我們就會有意識地約束自己,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而在不被別人注意時,我們通常比較放松、隨意,有些不恰當的行為和易于忽視的小毛病便會暴露出來。
然而,“有度則成,失度則殆”。有時,由于個體主觀地認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聚光燈”聚焦著,將自己形體上的小缺陷、行為上的小問題無限放大,導致不必要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特別是那些完美主義者,更易“杞人憂天”,自尋煩惱,使人際交往產生障礙。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趨利避害呢?
1
●
調整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寬懷大度一些,機會便多了,世界也大了;活得輕松自如一些,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促使自己更好、更全面地成長。
2
●
正視挫折
當在被老師或其他重要他人責難之后,我們會認為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出了丑、無地自容、久久不能釋懷,甚至感到自尊心受損。而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這其實與焦點效應在作祟有相當大的關系,那么此類事件對于我們的打擊會小很多。
3
●
改善行為
和我們時刻關注著自己一樣,他人也正關注著他們自己。了解了這一點,無論身處哪個行業,我們都可以善加利用。
就算再優秀再完美,也照樣有人不喜歡你。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公共場合放下多余擔心和拘束,坦然地表達自己。
除此之外,接納自己,自信起來也很重要。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不懼怕別人的眼光,才能放下讓每個人都喜歡你的期待,才能放下怕他人“看笑話”的顧慮,獲得內心的安穩與自在。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3人已贊
0長程個案
0%
續單率
0咨詢時
1.01
性價比
22原創文章
作者文章
抑郁嚴重程度的區分表現
文章詳細介紹了抑郁的三種亞型:抑郁情緒、抑郁狀態和抑郁癥,分別描述了它們的癥狀表現、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診斷標準,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抑郁的不同層次和表現形式。
5223
2
0
心的成長,源于另一顆心的滋養
文章探討了人類依戀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其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強調了依戀關系在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性,以及治療師如何通過建立安全的關系幫助患者實現自我改變和成長。
3623
1
0
親密關系中NPD人格的表現
本文深入探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NPD)在親密關系中的表現特征,分析了NPD患者的操縱行為模式、原生家庭影響以及他們在關系中表現出的低自尊和缺乏共情能力等問題。
5021
2
0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