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總會被情緒所左右?
原創首發
王金霞
發表時間:2025-05-14 21:55:13
63
0
3

?為什么我們總會被情緒所左右?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有正面積極的,也不乏負面消極的。有些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就被情緒淹沒了,完全失去了對自我的掌控。
其實,我們之所以容易被情緒左右,本質上是因為情緒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存本能”,它像一套高度敏感的警報系統,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和行為。
一、情緒怎么主宰了我們的行為
1. 大腦的應急機制
? ?情緒(尤其是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是原始社會的“快速反應程序”。當人類遇到危險時,依賴情緒(比如因害怕野獸,而產生的恐懼情緒,進而做出逃跑的行為)比理性的分析更有利于生存?,F代社會雖已遠離叢林,但大腦的應急機制仍保留著這種“優先響應”的模式。
2. 情緒中樞的運作機制
? ?情緒觸發時,杏仁核作為情緒中樞,會率先激活,釋放壓力激素,抑制前額葉皮層(理性思考區域)的功能。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感到憤怒或極度悲傷時,我們是無法思考的,因為在生理上我們確實被短暫剝奪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3. 情緒的認知捷徑
? ?其實,大腦天生就喜歡走捷徑,我們也可以說它比較“懶惰”。而情緒是一種高效的判斷工具。依賴情緒做決策消耗的能量遠低于理性分析。為此,我們很多行為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分析,而是源于各種情緒的瞬間推動!
二、情緒的副作用是怎么被放大的呢?
一方面,當代社會充斥著大量復雜、矛盾的信息,面對龐大復雜的信息量,大腦常因無法快速處理而陷入焦慮的狀態。
另一方面,原始社會的情緒反饋是即時性的,比如逃跑后立刻脫險,而現代社會的壓力源,像工作的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現實的危機等等,往往持續存在著,進而導致情緒長期處于“待機狀態”,以至于形成了慢性壓力。
三、如何與情緒達成真正的和解呢?
1. 建立“情緒-理性”緩沖帶
? ?在生理層面,我們可以嘗試進行深呼吸,進而激活副交感神經,抑制杏仁核過度反應
? ?在行為層面,我們盡可能地延遲反應。例如,當我們感到憤怒時,先嘗試數到10,從而給前額葉恢復功能的時間。
通過各種方式在突發的情緒和理性之間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緩沖帶。
2. 重構思維/認知框架
? ?用“情緒標記法”識別思維偏差:
? ?嘗試著跳出情緒,以旁觀者的身份,去審視我們當下的情緒,進而感知我們的情緒的各種來源是否是合理的,又隱藏了哪些不合理的關聯,去做出新的標記與修正。
3. 訓練我們的大腦
? 我們可以嘗試進行正念冥想,以助于提升對情緒的覺察力。情緒的存在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因為負面情緒的存在而消除情緒,而是要學會如何覺察并了解我們的情緒。
4. 解讀情緒的信號
其實每一種情緒背后都隱藏著相應的心理需求。如果我們忽視了情緒的隱藏需求,就會讓情緒泛濫成災。我們需要嘗試著解讀情緒背后的真正需求,接收情緒的信號,讓情緒實現它真正的意義!
四、重新認識情緒
情緒不是理性的對立面,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智慧,完全沒有情緒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我們可以用心感知情緒,卻不被情緒所奴役,我們就讀懂了情緒背后的真正意義!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有正面積極的,也不乏負面消極的。有些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就被情緒淹沒了,完全失去了對自我的掌控。
其實,我們之所以容易被情緒左右,本質上是因為情緒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存本能”,它像一套高度敏感的警報系統,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和行為。
一、情緒怎么主宰了我們的行為
1. 大腦的應急機制
? ?情緒(尤其是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是原始社會的“快速反應程序”。當人類遇到危險時,依賴情緒(比如因害怕野獸,而產生的恐懼情緒,進而做出逃跑的行為)比理性的分析更有利于生存?,F代社會雖已遠離叢林,但大腦的應急機制仍保留著這種“優先響應”的模式。
2. 情緒中樞的運作機制
? ?情緒觸發時,杏仁核作為情緒中樞,會率先激活,釋放壓力激素,抑制前額葉皮層(理性思考區域)的功能。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感到憤怒或極度悲傷時,我們是無法思考的,因為在生理上我們確實被短暫剝奪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3. 情緒的認知捷徑
? ?其實,大腦天生就喜歡走捷徑,我們也可以說它比較“懶惰”。而情緒是一種高效的判斷工具。依賴情緒做決策消耗的能量遠低于理性分析。為此,我們很多行為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分析,而是源于各種情緒的瞬間推動!
二、情緒的副作用是怎么被放大的呢?
一方面,當代社會充斥著大量復雜、矛盾的信息,面對龐大復雜的信息量,大腦常因無法快速處理而陷入焦慮的狀態。
另一方面,原始社會的情緒反饋是即時性的,比如逃跑后立刻脫險,而現代社會的壓力源,像工作的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現實的危機等等,往往持續存在著,進而導致情緒長期處于“待機狀態”,以至于形成了慢性壓力。
三、如何與情緒達成真正的和解呢?
1. 建立“情緒-理性”緩沖帶
? ?在生理層面,我們可以嘗試進行深呼吸,進而激活副交感神經,抑制杏仁核過度反應
? ?在行為層面,我們盡可能地延遲反應。例如,當我們感到憤怒時,先嘗試數到10,從而給前額葉恢復功能的時間。
通過各種方式在突發的情緒和理性之間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緩沖帶。
2. 重構思維/認知框架
? ?用“情緒標記法”識別思維偏差:
? ?嘗試著跳出情緒,以旁觀者的身份,去審視我們當下的情緒,進而感知我們的情緒的各種來源是否是合理的,又隱藏了哪些不合理的關聯,去做出新的標記與修正。
3. 訓練我們的大腦
? 我們可以嘗試進行正念冥想,以助于提升對情緒的覺察力。情緒的存在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因為負面情緒的存在而消除情緒,而是要學會如何覺察并了解我們的情緒。
4. 解讀情緒的信號
其實每一種情緒背后都隱藏著相應的心理需求。如果我們忽視了情緒的隱藏需求,就會讓情緒泛濫成災。我們需要嘗試著解讀情緒背后的真正需求,接收情緒的信號,讓情緒實現它真正的意義!
四、重新認識情緒
情緒不是理性的對立面,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智慧,完全沒有情緒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我們可以用心感知情緒,卻不被情緒所奴役,我們就讀懂了情緒背后的真正意義!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3人已贊
10長程個案
76.36%
極高
續單率
1148咨詢時
3.72
極高
性價比
60原創文章
作者文章
為什么我們總會被情緒所左右?
這篇文章探討了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解釋了情緒作為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生存本能的作用機制,并提供了與情緒和解的實用建議,包括建立情緒緩沖帶、重構認知框架和正念冥想等方法。
63
3
0
什么樣的我們,才可以被好好對待?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渴望被善待卻常受傷害的現象,分析了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感受,并提出了通過自我建設、遠離有毒環境和保持真實自我來實現被善待的建議。
2106
10
0
愛自己從關注情緒開始——識別壓抑情緒的9個跡象
本文深入探討了壓抑情緒的9個常見跡象,包括暴躁態度、孤獨感、沉默回避等,分析了這些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和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最后呼吁讀者關注情緒健康,選擇適當的方式抒發情緒。
3410
21
0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