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0歲,第六層:我們的悲傷、悔恨和自我缺陷 這一層無關(guān)我們在日常生活所體驗到的罪惡感或者悲傷和失落等感受。相反,我們在此所遇到的令人心碎的悲傷和正常的悔恨來自于一個明確的認識,即認識到我們是多么深刻和徹底地與我們的本性分離了。 因此,這個層級承擔(dān)了大量“有意識的痛苦”,為了進步和真理的緣故,尋求者會接受這些痛苦。在這個層級所體驗的痛苦在最純粹的意義上“具有凈化效果”,它消除了自我的最后殘留的幻覺,在本性和真理的照耀下,這些幻覺一覽無余。既然無所謂好人和壞人,那么也無需因某人的狀態(tài)而去抱怨他。當(dāng)一切都已說完和做完,這個層級帶來的體驗就是對人類境遇的深刻悲哀,感覺像是一種強烈的灼燒感,尤其是在內(nèi)心。就精神傳統(tǒng)而言,這個層級與靈魂的黑夜是相連的。 第七層:空白和虛空 許多東方宗教都對這個層級進行過描述,特別是在佛教當(dāng)中。在這個階段,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格只是一個暫時的虛構(gòu),是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給自己講述的一個故事。不過,擺脫自我認同的那種熟悉感就像是進入了虛空,就像是從世界的邊緣掉下去。因此,需要某種信仰來抗擊通常被視為這個層級之標志的恐懼和絕望。 人格把這個層級體驗為終結(jié)和死亡。不過,如果我們獲得了足夠的支持和信仰,從而堅持下去并實現(xiàn)飛躍,那么我們的發(fā)現(xiàn)將完全超乎預(yù)期。我們不會體驗到人格所期待的痛苦,而被人格視為“虛無”的東西將會表現(xiàn)為一切,由此產(chǎn)生萬物的那種“閃耀的虛空”(禪宗稱其為【空】)。我們所知存在的一切都來自于這個虛空;它完全是虛無的,但又充滿潛能。它是自由和生活的源泉。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不再有區(qū)別:體驗和體驗者成為一體。 第八層:真正的個人存在 矛盾的是,在虛空的狀態(tài),我們?nèi)耘f感覺到自己的個體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有效地活動,不過我們的認同集中在本性,我們的行為受到神圣意識而非人格的投射和成見的指引。個體感、個體意識仍然存在,個人之愛、感激、敬畏以及因為靈魂接近存在及其無限表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欣喜之情在大量涌動。在這個層級,我們充分體現(xiàn)了個人的本性的存在,這在某些神圣傳統(tǒng)中被認作“我在”這種狀態(tài)。在蘇菲教中,它表現(xiàn)為與個人的精華(亦即本性的自我)所建立的一種認同,是神意的一種個體表現(xiàn)。在基督教中,這個層級標志著開始獲得真福直觀(BeatificVision),在這個過程中單個自我體會到對神意的一種欣喜若狂的認識。 第九層:非個人化的、普遍的存在 待續(xù)
6個擁抱
5條評論
369次閱讀

網(wǎng)友
心理咨詢師證書在哪里查證
2025-03-26 1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