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與包袱
個人原創
李欣
發表時間:2017-05-31 10:52:45
2381
0
9

當一個人無力承擔角色的責任時,這份責任感的榮耀有多大,ta感受到的包袱便有多沉重。 電影《燦爛人生》,主要是講述一個意大利普通的六口之家,從1966年-2000年生老病死的故事。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看,電影中角色的展開是對自我歷程的一次重審。當然,今天我們不是分析電影觀后感,而我想分享其中一個片段。 人物角色關系和小段故事情節: 佐珍女士精神病院的一位病人 哥哥尼古拉醫學畢業 弟弟馬迪奧酷愛詩詞 尼古拉和馬迪奧準備和朋友出游之前,馬迪奧在精神病院認識了佐珍,見到佐珍在犯病時精神病院用殘忍電擊“治療”她后的傷痕、眼睛的呆滯。于是晚上馬迪奧偷偷帶著佐珍離開精神病院,帶她去尋找父母。 兄弟兩一路悉心陪同很容易找到佐珍的父親,父親在見到佐珍的一剎那,眼中流露出驚訝和喜悅,父親去撫摸佐珍的臉頰,但佐珍帶著嫌棄和害怕的神情躲開了。佐珍的父親了解了女兒在醫院接受電擊治療后,第一句話:“我花了很多錢,讓你去醫院是為了治好你的病。因為你無法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你的兄弟們都很喜歡你,可是你并不喜歡他們,我沒有辦法照顧你,你需要回到醫院繼續治病。” 這段對話種,我感受到:父親其實是想要穩定家庭,但不得不將女兒放到精神病院,因為她不夠合群,或者說會給家庭里帶來很多麻煩。但同時,父親是希望佐珍能夠健康的回到家庭中,哪怕是一個沒有自我靈魂的人。 而佐珍,也許在母親去世后(我們并不知道母親去世這段時間中具體發生了什么),但給佐珍帶來的創傷是沉重的,在父親由去了另外一個女人后,佐珍用外顯的異樣來告訴父親:我需要愛。可惜,父親無力承擔。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覺得佐珍被遺棄,對父親產生憤怒。但我們也許可以允許自己去探尋一下。 父親的無力承擔,給他的感受是包袱,他無能愛,無力愛,他只好“放棄”對前妻的女兒的愛,同時放棄責任。我們生活中有太多此類人,他們會哭訴自己的苦、自己難。但卻不敢面對造成自己苦難的創傷,因為創傷是自己好不容易才在壓抑的努力下才得到了遺忘。 我并不想去對生活中此類的人抱以同情,我更多的是理解ta,但如果ta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無法勇敢的看到過去的自己,那么包袱的承重碼會不斷攀升(攀升中也會獲得積極面),成長之門將永遠封鎖。 春天回來 但要有愛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9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