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貓媽媽特別寵愛自己的兒子大貓,每天都會好吃好喝的送到嘴里。有一天她不得不外出幾天,但是怕大貓餓著,就做了一張超級大的甜甜圈,掛到了大貓的脖子上。想著這樣大貓就可以輕松的吃到甜甜圈,隨后放心的離開了家。5天以后,當花貓媽媽回到家,卻驚愕的發現兒子死了。而脖子上的甜甜圈,只有大貓下巴那一段被啃過,其余的一點都沒有動。
這個故事可能大家都聽過,一個懶到極致的故事。
國人對于笨似乎喜歡遮掩,并不太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笨,傳下來的故事也都是最開始很笨,可是后來成就很大。比如說愛因斯坦的三個小板凳,那是他在五、六歲時候發生的事情,老師留的手工課,他交了一只小板凳給老師。老師看到這只小板凳很丑,說“沒有見過比它更丑的小板凳了。”這時愛因斯坦拿出了之前做過的兩只小板凳交給老師的,原來交給老師的是他做的最好的第三只小板凳。
還有一個關于曾國藩的故事,說曾國藩背文章很慢,有一次一個小偷很晚到他家里,想偷點東西。到了他家看到他還在背誦,只得暫緩下手。結果他在梁上睡了一覺醒來,曾國藩還沒有背過那篇文章。小偷實在等不了了,跳下來給曾國藩背了一遍,然后拂袖而去。后來曾國藩成了歷史上半個圣人。
從故事當中我們能看到,懶的危害很大,但是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大家都承認自己很懶,似乎這是可以說得出口的:不是自己能力不夠,而是沒有開始行動而已。但是對于笨大家就沒有那么坦然了,除非是成名成腕之后,回頭看自己當初愚笨的樣子,還可以成為美談。如果沒有成功,似乎就更不好提自己的笨了。其實笨本身并不可怕,覺得可怕是人們對它的諱莫如深。
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懶和笨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什么時候我們會冒出這句話“我太懶了”呢?最常見的就是面對一項任務的時候。自己會擔心完不成它,完不成的原因會歸因于自己比較懶,恐怕不能及時高效的完成任務。所以會很快的想到,如果我完不成任務,我該如何去解釋呢?接下來就會去找各種借口來為完不成做準備。行動上也會去迎合自己的借口,比如“身體不舒服,我得多休息”,所以在床上躺著的時間更長了。這樣事情的結果一定會如其所愿,真的沒有很好的完成任務,然后會進一步告訴自己:“沒有好好的完成任務,是因為我太懶了。”這樣會導致一個明顯的惡性循環,找不到完不成任務的真正原因,比如能力不足,方法不夠。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慢慢提高的,直面自己能力的不足,才會有勇氣去實踐。方法不夠可以去搜索資料或向別人求助,也是需要行動的。而一句“我很懶”,就把自己捆在了床上。沒有實踐加上“我很懶”帶來的惡性循環,狀態就會越來越糟糕。
“我很笨”,又會經歷怎樣的心理循環呢?如果承認自己很笨,就會在面對任務的時候擔心自己完成的不好,而內心也會期待著自己能夠完成得好,這個時候如果選擇正確的方法,比如古人說的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再加上虛心的向別人請教,會發現最終自己還是把事情完成的比較好。雖然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但是因為一次次的成功,會建立更好的自信心。所以“我很笨”這件事本身并沒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自己很笨,那就無法進入一個積極的循環,這時笨就變得跟懶有同樣的內容,變成一動不動。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懶會讓自己的狀態越來越糟糕,而承認自己笨,是有機會讓自己的狀態變得越來越好的。當你知道懶和笨哪個更可怕,你會怎么做呢?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