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溫驟降,一夜之間樹葉落滿地,路上也開始結冰,十二月份的冬天越來越冷。無論是上班還是上學,大家都紛紛開始“怨聲載道”:不想上班、不想上學、不想起床……
面對寒冷的冬天,好多人似乎都被“凍蔫了”。
?
小菡,一個積極樂觀、外向熱情的南方姑娘,因為工作原因搬到北方生活,前來寧和尋找幫助,表示看到白天變短、黑夜變長,周圍環境由綠變黃、樹木光禿禿,給人一種毫無生機的感覺,感到心情低落、沮喪。
小葉,高二學生,自從進入十二月份后,就感覺自己經常睡不醒、思維遲緩、記憶減退,偏偏馬上就要考試了,自己的腦袋像是被凍住一樣,令他壓力倍增,更加擔心即將到來的考試。
小成,上班族,每天忙于各種項目、年底考核,有時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常常感覺疲倦不堪、工作積極性明顯下降,自己也不確定是工作壓力太大引起的,還是室內暖氣太悶令自己身體疲乏無力。
……
在越來越寒冷的十二月,有人因環境蕭瑟而心情沮喪,有人因學業壓力太大而狀態不佳,有人因臨近年底忙于沖擊業務而疲憊不堪......好像不僅僅是溫度下降了,我們的情緒也“冬眠”了。
研究發現,類似的事件背后都有其心理學機制。
冬天因為自然光照時間的減少,會影響很多人的活動時間、活動地點,例如,減少外出鍛煉、游玩的次數;調整室外活動的時間,大多會選擇在中午陽光充足的時候到外面曬曬太陽,天氣不好時則選擇一整天都呆在室內;怕冷的人甚至會一連幾天都呆在溫暖的室內。
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進行光合作用,人類也一樣需要陽光。由于冬天光照明顯減少,人體內一種名叫5-羥色胺的神經遞質活躍程度會下降, 而這種又被叫做血清素的物質對我們感受快樂和維持情緒的穩定至關重要。當它變得不活躍,我們的情緒、睡眠和食欲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此外,隨著光照的減少,人體內褪黑素的分泌也會增加。這種以“助眠”而聞名的激素會讓人感到疲乏困倦。夜幕早早地降臨,光刺激減弱,松果體合成褪黑素的酶類活性增強,體內褪黑素的分泌水平也相應增高。
在這兩種物質的影響之下,人的生物鐘可能也會發生變化,有些人會睡過頭或者早上很難起床。
還需要注意的是,每天忙碌加班的辦公一族、程序員等人,常常在電腦前或是辦公室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幾乎很少到室外活動,加之室內暖氣的烘烤,常會感到發困、疲乏。
心理學家 Norman Norman 教授有過這樣一段經歷:在 1976 年,他從南非搬到了紐約,很多事物都和南非都有著巨大的差別,尤其是紐約的光線明顯比南非少很多,紐約的冬天,天黑得特別早。
“那日下午,天突然就變黑了,我感到深深的恐懼。而且,每天早上起床上班時,天都是灰蒙蒙的。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開始不愿意工作,每天效率都出奇的低”,Norman 教授這樣說到,“我以前從未有過這樣的經歷…… 不過神奇的是,當春天來臨時,好像一切都變好了。”
我們在冬天可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例如環境壓力,天氣變的寒冷、環境蕭條、流感甚至是新冠疫情常態化;學習壓力,例如即將期末考、考研;工作壓力,例如年終總結、業績考核…… 當暴露在這些壓力之下時,我們的心情就會變的更糟糕。
那么,該怎樣喚醒我們已經“冬眠”的情緒呢?
1、多曬太陽
冬天天氣雖然很冷,但中午的溫度還是暖和點的,不妨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即使是陰天光線不太好,也會促進我們的身體分泌更多的血清素,提高愉悅感,降低體內褪黑素的分泌,減少困倦感。
2、扮亮生活
適當選擇些顏色艷麗的衣服、包包,而不是簡單的黑白灰。增加些顏色鮮艷的室內裝飾物,令房間變得更溫馨些。偶爾換換不同的妝容、做個美甲。提前為圣誕節、元旦節做做準備,打掃一下衛生,增加生活的儀式感。
3、強健體魄
鍛煉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們的日常壓力,壓力減輕了,便能夠有效降低紓解憂郁的心情。有條件的可以定期去健身房鍛煉,也可以在家踢踢毽子、做個減肥操、飯后在房間里多走走。骨骼肌的有氧運動可以刺激多巴胺的產生。
4、改善飲食
當氣溫開始下降時,我們會特別想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可以適當攝取幫助提高心情愉悅度,如奶茶、巧克力、烤紅薯等。冬天是進補的好時機,偶爾相約三五好友吃個羊肉火鍋,即暖身也暖心。
5、反向旅行
條件允許的時候,可以去溫暖的地方度幾天假,過幾天夏天的生活,幫助調節低落的情緒。上班族可以選擇去市郊爬爬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寧靜,遠離城市的喧囂。
如果情緒問題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一定記得及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可以試著采用上述方法調整一下,讓自己的情緒度個假。也可以和自己信賴的家人、朋友說一說自己的困擾。
如果長時間無法改善,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由專業的老師帶你走出情緒“陰霾”,陪你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