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創傷:離異對孩子的影響
個人原創
周英偉
發表時間:2022-11-21 23:25:36
1291
2
11

今天的圍脖是在鍋爐上吧。 整理下一些關于離異創傷對孩子的影響。互聯網沒有記憶最好,人是可以選擇性忘記的。在咨詢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相當大一部分人的創傷來自于原生家庭,或者說幾乎所有的創傷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失衡的系統里。
在家庭動力系統內,嚴父慈母是父性原理與母性原理的協調和分工。父性原理是“切斷的機能”,是去引領和創造;母性原理則是“包容的機能”,是滋養和放松。每個人都有自己位置和潛在功能。一旦失衡,就必然有替代。
在兒童精神分析的一個長程課程里了解到“新起點項目(New Beginnings Program,NBP)。NBP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離婚率不斷上升的時期,美國心理學家Wolchik等人為了預防離異家庭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而開發的一項干預技術。
NBP以個體-環境交互模型和危險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模型為理論基礎,以團體輔導的形式對離異母親進行為期十周的培訓(每次1.75小時),以及兩次個別輔導(每次1小時),旨在提高母子關系質量,增強母親管教孩子的有效性,增進父子接觸與聯系。減少父母沖突對孩子的影響,從而達到預防離異家庭兒童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目的。”
和授課老師一樣,真心覺得國內的民政部門在辦理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時都應該引進這樣的項目。在辦理婚姻登記和離婚登記都必須強制學習婚姻輔導課程,告訴人們婚姻的本質,以及男女各自需要面對的風險:財產的風險、出軌的風險、喪偶式育兒的風險,以及愛情和婚姻的區別。課程可以提升人們在婚姻沖突中溝通能力,以及育兒之道,還需要告訴人們該如何體面的離婚,如何重建離婚后秩序,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表明,離異對3-16歲孩子的影響更大,對女兒和母親的影響要大于對兒子和父親的影響(或是男性更善于隱藏感情?)。孩子年齡越大,離異帶來創傷越小,且離異的影響會在離異2年后遞減。離異后兩年內對孩子的沖擊最大,需要特別關注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變化。對于青春期的女兒來說,會出現軀體癥狀和攻擊性。對女兒長大的親密關系影響更大,女孩長大對婚姻的信心、育兒意愿走低。(這差不多是20年前的研究數據了。現在這么卷,感覺不離婚也是持續走低吧。)
成熟、理性的離異本身并不是問題,聚散本是人間平常。但離異后每個人如何重建生活秩序以及彼此的溝通方式才是問題。這個過程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盡管離異通常會帶來創傷,但能夠理性對話的離異也會帶來新的轉機,各自歡喜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學會面對復雜的感情以及理解人性能力,這將是一項寶貴的受益終生的品質。
對孩子來說TA的家庭系統不會因為婚姻關系的消亡而消失。研究表明,那些離異家庭但仍能和睦相處、任一方父母仍能保持和孩子良好溝通、有親密感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那些生長在低沖突、形式婚姻的家庭里的孩子的狀態差別不大。甚至要要優于那些冷漠的、高沖突的家庭。
好好相遇,好好告別。轉身需要學會放棄,還有慈悲。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在家庭動力系統內,嚴父慈母是父性原理與母性原理的協調和分工。父性原理是“切斷的機能”,是去引領和創造;母性原理則是“包容的機能”,是滋養和放松。每個人都有自己位置和潛在功能。一旦失衡,就必然有替代。
在兒童精神分析的一個長程課程里了解到“新起點項目(New Beginnings Program,NBP)。NBP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離婚率不斷上升的時期,美國心理學家Wolchik等人為了預防離異家庭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而開發的一項干預技術。
NBP以個體-環境交互模型和危險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模型為理論基礎,以團體輔導的形式對離異母親進行為期十周的培訓(每次1.75小時),以及兩次個別輔導(每次1小時),旨在提高母子關系質量,增強母親管教孩子的有效性,增進父子接觸與聯系。減少父母沖突對孩子的影響,從而達到預防離異家庭兒童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目的。”
和授課老師一樣,真心覺得國內的民政部門在辦理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時都應該引進這樣的項目。在辦理婚姻登記和離婚登記都必須強制學習婚姻輔導課程,告訴人們婚姻的本質,以及男女各自需要面對的風險:財產的風險、出軌的風險、喪偶式育兒的風險,以及愛情和婚姻的區別。課程可以提升人們在婚姻沖突中溝通能力,以及育兒之道,還需要告訴人們該如何體面的離婚,如何重建離婚后秩序,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表明,離異對3-16歲孩子的影響更大,對女兒和母親的影響要大于對兒子和父親的影響(或是男性更善于隱藏感情?)。孩子年齡越大,離異帶來創傷越小,且離異的影響會在離異2年后遞減。離異后兩年內對孩子的沖擊最大,需要特別關注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變化。對于青春期的女兒來說,會出現軀體癥狀和攻擊性。對女兒長大的親密關系影響更大,女孩長大對婚姻的信心、育兒意愿走低。(這差不多是20年前的研究數據了。現在這么卷,感覺不離婚也是持續走低吧。)
成熟、理性的離異本身并不是問題,聚散本是人間平常。但離異后每個人如何重建生活秩序以及彼此的溝通方式才是問題。這個過程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盡管離異通常會帶來創傷,但能夠理性對話的離異也會帶來新的轉機,各自歡喜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學會面對復雜的感情以及理解人性能力,這將是一項寶貴的受益終生的品質。
對孩子來說TA的家庭系統不會因為婚姻關系的消亡而消失。研究表明,那些離異家庭但仍能和睦相處、任一方父母仍能保持和孩子良好溝通、有親密感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那些生長在低沖突、形式婚姻的家庭里的孩子的狀態差別不大。甚至要要優于那些冷漠的、高沖突的家庭。
好好相遇,好好告別。轉身需要學會放棄,還有慈悲。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2人已踩
11人已贊
0長程個案
55%
極高
續單率
66咨詢時
1.48
性價比
29原創文章
作者文章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誰在為女性主體性喪失買單?\n這部電影沒有女性愿意再看第二邊,象國內余男的<萬箭穿心>一樣,寫盡小人物的掙扎和倔強。
文章深入分析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的悲劇命運,探討了原生家庭、男權社會對女性自我認同的影響,并提出了從'被愛'到'自愛'的救贖路徑。通過心理學和女性主義視角,揭示了女性在追求愛與被認可過程中的結構性困境。
208
2
0
脫單難,完美主義者如何打破全能自戀的繭房
本文從心理咨詢視角深入分析了高社會經濟地位人群的戀愛困境,揭示其背后的全能自戀防御機制和完美主義繭房現象。通過三階干預模型(認知解凍、情感解綁、關系重構)系統性地破解自戀防御,幫助來訪者建立真實情感連接。文章詳細闡述了病理機制、技術難點和療效評估維度,為專業咨詢提供實踐指導。
1095
1
0
如何破解大齡青年的婚戀困局
本文從心理學角度深入分析了大齡單身人士營造單身人設的心理動因,探討了社會壓力、自我認同危機、人際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并提出了健康發展的建議。文章結合存在主義和發展心理學理論,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1230
0
0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